铸就星辰大海:北京卫星制造厂的智能工厂探索与航天制造的未来

   2025-11-06 工业品商城9
核心提示:在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卫星厂”)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中国人造卫星“摇篮”的杰出代表。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惊艳亮相,到通信卫星、载人飞船、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乃至空间站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就,北京卫星厂始终站在中国航天科技的最前沿。近日,在北

 在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卫星厂”)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中国人造卫星“摇篮”的杰出代表。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惊艳亮相,到通信卫星、载人飞船、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乃至空间站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就,北京卫星厂始终站在中国航天科技的最前沿。近日,在北京卫星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建超先生于一次重要行业论坛上的分享中,我们得以窥见这家“巨擘”在航天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同源数据模型: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与天地一体化

 北京卫星厂的核心创新在于构建了一套“同源数据模型”。这套模型并非孤立的系统,而是贯穿了空间站研制的全生命周期,是实现数字孪生与天地一体化的关键基石。它覆盖了航天器研制的四大专业领域,整合了九大分析系统,并能够精细化建模700余台高执行度的关键设备。

 这套体系的威力体现在其对复杂航天任务的深层赋能上。对于当前正在构建的数智空间站、在轨空间站和地面运行机制而言,一旦在轨空间站出现任何问题,工程师们能够通过数智空间站进行精确模拟,并在地面电信空间站中进行实时、在线的诊断与分析。更令人惊叹的是,这种模拟分析的结果可以直接反向控制在轨的空间站,进行精准调整和干预。这标志着,从设计、制造到运营,整个航天器研制与运行流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数字化闭环和智慧联动。

 在航天器研制过程中,建立覆盖不同专业条件的数智化验证能力至关重要。北京卫星厂的探索,使得航天器能够在模拟的各种极限环境下进行严苛的数智化测试,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和制造的稳健性。一次发射成功并获取包括遥测数据、仿真数据在内的全流程系统状态,并进行24小时伴飞监控,这不仅是对系统可靠性的极致检验,更是极大提升了早期预警能力,确保了任务的顺利进行。这些卓越的成果,已经在一些权威的科技媒体上进行了发布,彰显了其开创性的行业影响力。

三维模型的革新:制造要素的精准传递与溯源

 为了实现贯穿空间站研制全流程的制造协同,北京卫星厂还建立了一个基于三维模型全结构化的工艺设计模式。这意味着,传统的二维图纸被彻底升级为高度信息化的三维模型。这种模式能够实现制造要素的快速描述、精准传递,以及全过程的可追溯性。

 为了适应这一三维研制模式,技术团队还建立了一套以三维模型为核心的检测手段。通过先进的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快速地将实物产品转化为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实测的三维模型进行自动找正,精确匹配设计模型,并能在装配前进行详细的仿真和提前验证。这一创新极大地减少了装配过程中反复的测量、修配和调整,直接指导并优化了车间现场 the assembly activities,显著提升了装配精度和效率。

 移动平台+移动机器人:为大型航天器量身定制的柔性制造面对庞大而复杂的航天器结构,传统的“大产品配大机床”的模式往往显得僵化且成本高昂。对此,北京卫星厂提出了“移动平台+移动机器人”的创新解决方案。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让工业机器人与移动平台相结合,拥有“手脚”般的灵活性,使其能够围绕大型产品进行原位加工。

 这种柔性制造模式,摆脱了对固定大型机床的依赖,极大地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和生产的适应性。它使得先进的制造技术能够被灵活地部署到产品结构中的任何位置,实现更高精度、更高效的加工,尤其适用于空间站组件等体量巨大、工艺要求极高的产品。这是北京卫星厂在颠覆性制造模式上的一次重要探索。

 北京卫星厂通过在核心技术研发、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模式上的持续创新,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研制能力,也为整个航天制造领域树立了智能化的发展典范。其“同源数据模型”、“三维模型全结构化工艺设计”以及“移动平台+移动机器人”的探索,代表了下一代航天器智能工厂的发展方向,预示着一个更高效、更精准、更具韧性的航天制造新时代正加速到来。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