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目光,一级市场投融资活动可谓“热火朝天”。据开源证券研报数据,2023年以来,机器人行业的投融资密度便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尤其是2023年第三季度,亿元级融资案例数量一度攀升至20起,与上半年基本持平。这无疑是行业景气度与市场潜力的有力注脚。
然而,在这场资本的狂欢背后,行业内部的“成色”问题与潜在风险也逐渐浮现。随着涌入赛道的企业日益增多,同质化竞争与产能过剩的阴影开始笼罩。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采取“价格战”的策略,这不仅蚕食了企业的盈利空间,更对整个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IPO“降温”:交易所关注点直指“硬核实力”
今年以来,多家原本计划上市的机器人产业链企业选择主动撤回IPO申请,这一现象背后,是监管部门对企业“硬实力”的严苛审视。交易所问询的焦点,如**“毛利率波动”、“业绩达成真实性”以及“内部控制的规范性”**,直指企业盈利能力的健康度与运营的稳健性。
以协作机器人领域的节卡股份为例,公司在近期更新财务指标并回复首轮问询时,坦承了其所处的赛道竞争日趋激烈,机器人整机产品的价格存在下行风险。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节卡股份计划加大研发投入,培育高端机型市场,并优化产品结构,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抵消降价带来的不利影响。
“监管部门对于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含金量以及业绩健康度要求有所提高,同时也释放出对‘一查就撤’和‘带病闯关’等突出问题的严监管信号。” 华东一家涉足机器人业务的上市公司高管表示。在他看来,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企业最重要的是不断筑牢自身“护城河”、锻造核心技术优势,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避免被淘汰。
资本密集,技术优势稀缺,“价格战”陷阱待警惕
上海一位成熟的机器人企业负责人也对当前的市场格局表达了看法。他认为,“长远看,机器人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谋求上市是必然趋势。但资本的密集涌入,与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相对稀缺形成鲜明对比。”
他进一步强调,如果企业仅仅依靠“价格战”来抢占市场,所获得的客户基础并不稳固,长期来看,这种模式早晚会被市场淘汰,其中的风险需要企业和投资者谨慎对待。 同时,低质竞争不仅损害企业自身利益,更会对整个机器人行业的声誉和发展蒙上阴影。
破局之道:找准定位,筑牢技术壁垒,走向高质量发展
面对行业激烈的竞争环境,机器人企业如何才能在资本的助推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上述负责人给出了明确的建议:“机器人企业需要明确符合自身发展定位的细分领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和高质量的市场拓展,从而建立起真正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这意味着,企业不能盲目跟随热点,而应深入分析自身的技术实力、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找准差异化竞争的赛道,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升级产品和服务。只有拥有了过硬的技术实力和独到的解决方案,才能在“价格战”的泥潭中跳脱出来,赢得客户的信任,实现高质量的增长,最终在蓬勃发展的机器人产业浪潮中,成为搏击长空的弄潮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