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过往,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并非一蹴而就。在2016年之前,本土企业的研发能力相对薄弱,与国际巨头在技术实力上尚存较大鸿沟。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并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国家在政策上采取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积极鼓励海外机器人企业来华设厂投资,同时也大力扶持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正是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国际四大机器人厂商纷纷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在强有力的政策鼓励和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产量实现了惊人的跨越,从3.3万台飙升至44.3万台,短短八年间增长超过12倍。时至今日,行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达到12万台,同比增长4.9%,印证了其持续的上升势头。
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自动化水平的关键指标——工业机器人密度,在中国得到了显著提升。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显示,2022年,中国每万名工人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已达到392台,这一数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将近2.6倍。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排名已飙升至全球第五位,仅次于韩国、新加坡、德国和日本。展望未来,“十四五”机器人产业规划为我们描绘了更宏伟的蓝图: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有望较2020年翻一番,达到约500台/万人。这预示着,在未来的智能制造浪潮中,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等待挖掘。
多重因素共同促成了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崛起。经济学家蔡震坤分析指出,首先,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是关键。2015年,《中国制造2025》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客观因素也带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打工潮”不再,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促使企业迫切需要通过“机器换人”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当机器人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相关产业发展成熟,便为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新松机器人汽车行业高级总监程虎丰对此也深表认同,他从产业升级、劳动力变化、疫情影响以及机器人成本下降等多个维度进行了阐述。他表示:“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中国制造2025’战略已实施近十年,全国的产业正从过去普遍存在的离散式、个性化发展,逐步迈向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许多优秀企业已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许多工厂面临技工难寻的困境,即使招募到合适的技工,其薪资要求也逐年走高。此外,疫情后行业经历了一轮洗牌,那些提前完成智能制造转型的企业,其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不仅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还显著提升了产能的弹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最后,随着机器人自身成本的不断下降,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回收投资周期缩短,使得企业在经营决策时更倾向于引入机器人。正是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共同促进,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量,并助推了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的快速发展。”
从“市场换技术”到如今的“技术引领”,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经历着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战略指引、市场内生需求、技术积累以及成本效益的综合考量,共同塑造了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辉煌篇章。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中国工业机器人有望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扮演更加举足轻重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