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双足智能伙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实验室走向现实。2023年末,一个激动人心的信号传来:优必选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周剑在业绩说明会上宣布,计划在今年底实现Walker S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并于明年进行小批量交付。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跨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Walker S:汽车工厂的“硬核”新成员
今年2月,优必选的Walker S人形机器人便已“亲赴”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的总装车间,接受了为期数月的“实地培训”。令人瞩目的是,它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在汽车工厂流水线上,与人类协力完成汽车装配及质量检查作业。
“明星选手”Walker S并非“虚有其名”。它集成了41个高性能伺服关节,并搭载了全方位感知系统,包括多维力觉、多目立体视觉、全向听觉以及惯性与测距等先进技术。其在视觉定位导航、手眼协调操作、步态控制、多模态路径规划等方面的技术实现,也得到了全面升级。这些强大的技术赋能,使Walker S在自主运动与决策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工厂环境中,实现精准、安全、高效的作业。
优必选副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焦继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Walker S的“实训”过程中,公司团队根据产线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软硬件的深度优化迭代,并完成了关键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工作。目前,优必选已与数十家国内头部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了深入接触,积极推进人形机器人需求的对接。
“这次在新能源汽车工厂的‘实训’,是优必选实现产品落地的重要一步,”焦继超进一步解释道,“我们正为年底的小批量量产和随后的交付做最后的准备。交付后,我们将为客户提供一段时间的运维支持,确保人形机器人在实际产线中真正实现量产化、规模化应用。”
伟景机器人:自主工作是核心目标
与此同时,伟景机器人CEO董霄剑也在大会期间宣布了另一项激动人心的消息:公司将在今年正式推出其双足人形机器人。具体来说,2024年8月将推出能够实现自主操作的机器人,并计划在2024年12月开始小批量量产。
董霄剑强调,伟景机器人将**“自主工作”作为其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目标。“单纯的实验室奔跑跳跃,或者在众人面前跳舞表演,这远远不够。我们的机器人必须能够真正帮助人类完成实际工作**,”他掷地有声地说道。
应用需求井喷:人形机器人解锁多元化场景
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释放,其商业化应用方向也日渐清晰:
• 工业领域的“效率利器”: 焦继超指出,在工业领域,汽车工业因其大规模生产的特点,以及对提升效率、压缩成本的极致追求,对自动化生产的需求最为迫切。尽管当前汽车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已相当高,但仍有许多环节,如总装线上的关键检测,需要人工进行精细辨别。弯腰检查安全带、打开复杂部件等工作,对运动控制和临场操作能力要求极高,远非常规机械臂所能胜任。这时,人形机器人的灵活性和类人操作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
• 应对人力成本挑战: 伴随而来的人力成本上升,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一些繁重、重复、危险的工作,都可以交给人形机器人来完成,”焦继超表示。
• 低成本敏感度,高可控性要求: 相比服务市场与家庭消费领域,工业场景对成本的敏感度相对较低,但对稳定性和可控性的要求却极为严苛。这为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应用落地和规模化复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除了汽车制造,3C制造、服装制造等行业也展示出对人形机器人柔性化生产的强烈需求。
• 农业采摘的“精准之手”: 伟景机器人的董霄剑透露,他们正将人形机器人率先应用于农业采摘场景。凭借在立体视觉、手眼伺服系统方面的技术优势,人形机器人能够实现高精度的采摘作业。当前,许多地区水果种植已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矮化,这为人形机器人在农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能有效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的挑战。
• 拓展至高端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丁汉教授指出,人形机器人尤其适合低负载、高柔性、高协作、以及多复杂任务的场景。除了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其未来在空间站服务、保健护理等高端领域的潜力,同样不容忽视。
挑战与机遇并存:产业发展的“双刃剑”
尽管前景一片光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并非坦途。根据大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27.6亿元,到2029年将飙升至750亿元,并且预计到203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将占全球总量的三成以上。
然而,“降成本”依然是行业面临的首要挑战。优必选的焦继超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过关,是实现规模化落地的关键。
福德机器人软件业务经理蒋明表示,为了应对成本挑战,公司采取了全产业链自研自产的策略,从核心零部件到关键设备,都力求自主可控,以构建价格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