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堪称数字工厂的心脏,正以惊人的速度驱动着中国制造业的现代化进程。根据权威市场研究机构 IDC 的预测,从2022年至2027年,中国制造业整体IT市场规模预计将从8012.9亿元人民币显著增长至17189.9亿元人民币,五年内将保持16.5%的年复合增长率。在此背景下,软件在整个IT市场中的占比将逐步提升,从20.1%上升至22%,凸显了软件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地位。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核心工业软件市场(涵盖CAD、CAE、EDA、PLM、MES等关键软件,不包含咨询和实施服务)的表现更为强劲。IDC预测,该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273.6亿元人民币,在2027年跃升至579.6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核心工业软件正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曾几何时渗透率较低(仅5%)的设计研发领域工业软件,随着中国本土厂商的不断创新和市场布局的深化,其渗透率已显著提升至12%至15%之间,并且预计未来仍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预示着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工业软件市场五大发展新趋势:洞察未来机遇
除了市场并购活动日趋加剧外,中国工业软件市场正呈现出以下五大显著趋势:
趋势一:MES产品呈现“轻重两极分化”,与市场及行业同频共振
MES(制造执行系统)市场正呈现出明显的“轻重两级分化”态势。
• 轻量级SaaS MES:针对成长型制造企业,SaaS MES以其快速、低成本交付的优势,满足了企业日益增长的数字化需求。
• 重量级行业MOM:对于大型集团型和复杂制造企业,行业化的MOM(制造运营管理)解决方案正在不断涌现,提供更精细化、定制化的管理能力。
同时,MES市场的增长将与特定行业的发展同频共振,尤其是在汽车整车、新能源、半导体等高速增长的行业,MES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
趋势二:研发域工业软件支撑“全栈自研”与“软硬一体”的正向研发
在投资环境回归理性、企业对盈利能力要求提高的背景下,研发端工业软件发生了显著变化。以汽车行业为例,新车从发布到交付的周期已大幅缩短,从过去的2-3年缩短至18个月,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这背后是研发端出现的三大趋势:
1. 设计与仿真一体化:将设计和仿真紧密结合,加速迭代过程。
2. 微观电子设计与宏观物理仿真一体化:实现从芯片级别的微观理解到宏观系统行为的全面模拟。
3. 软件生命周期与硬件生命周期一体化: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与协同。
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软件分会理事长李丰军所指出的,算法的进步已大幅缩短新车研发周期,从36个月缩短至18-24个月。汽车软件(包括嵌入式软件和工业软件)对中国汽车的“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趋势三:全球工业软件厂商并购趋势加强,推动微观与宏观仿真融合
工业软件领域的并购活动持续升温。2024年1月16日,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及半导体IP领域的巨头新思科技(Synopsys)宣布以约3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工业软件领导者Cadence Design Systems(原文应为Ansys,此处根据原文内容修正为Ansys)。此次交易预计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反映了微观电子设计与宏观仿真领域一体化的明确趋势。
新思科技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assine Ghazi表示,面对系统复杂性、AI需求激增以及软件定义系统等趋势,企业需要更高的计算性能和效率。新思科技的EDA解决方案与Ansys的仿真分析技术结合,将能提供从芯片到系统的创新范式,帮助各行业的技术研发团队最大化开发能力。
趋势四:工业互联网市场回归理性,以利润为导向 realignment
经历了前几年的规模驱动发展后,工业互联网市场正回归理性,更加注重利润增长。IDC预计,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应用解决方案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5%。厂商们的业务重心正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追求更高的利润率和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趋势五:IT/OT服务商融合重构工业软件生态,市场集中度提升
整个市场的并购加速,高估值企业正加速向下吞并市场。市场正从“大鱼吃小鱼”演变为“大鱼吃中鱼”,甚至“大鱼吞并大鱼”。同时,随着IPO审核趋紧,收购反而成为了头部厂商提升市场集中度的重要机会。如果领先的厂商能抓住这一时机,通过战略性收购,有望快速巩固其市场地位。
文末总结:
中国工业软件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增长。从MES的精细化分化,到研发软件对“全栈自研”的支撑,再到AI驱动的仿真技术融合,以及市场对利润和开放生态的共同追求,都预示着工业软件将在未来几年持续扮演智慧制造核心引擎的角色。对于供应商而言,理解并把握这五大趋势,将是赢得未来市场竞争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