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在产品技术与实际应用层面都实现了显著的跨越式进步,为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出口量的持续增长,便是这一成就的有力证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量再创新高,达到11.83万台,超越了8.24万台的进口量。从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到针对新领域开发的新型机器人应用,中国智造的身影正在全球制造业中日益活跃,已然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出口到海外的中国工业机器人,正凭借其高性价比的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据了解,目前出口热销的中国工业机器人产品,主要集中在家电制造、汽车制造、3C电子、物流仓储等成熟行业。此外,在半导体和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应用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柔性协作机器人和复合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型机器人产品,已经在头部大厂的智能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生产线上实现了批量化应用,展现出其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潜力。
大族机器人总经理王光能的经验分享,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出海”的成功之道。他指出,中国机器人品牌主要面向北美、日本、德国、韩国等发达市场,以及拉美、东南亚等制造业发展迅猛的新兴市场。在这些地区,高昂的人工成本使得企业对于自动化升级的需求尤为迫切。大族机器人生产的六轴协作机器人,其工作效率足以媲美两名全天候工作的普通工人,而售价却远低于国外品牌。这意味着,多数客户可以在短短数月内收回投资成本,这种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极大地吸引了国际客户。
国产突围:黎明之前仍需艰苦跋涉
尽管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本土市场凭借着本土化优势、高性价比以及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成功打破了跨国巨头在部分细分领域的垄断,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仍集中在中低端环节。缺乏高端技术、市场高度“内卷”(竞争激烈且同质化严重)、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是制约产业深入发展的突出瓶颈。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品牌真正赢得全球市场的长期立足之地,多位行业专家提出了以下几点关键的解决思路:
1.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品牌主要依靠性价比优势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而这种模式难以成为企业长期的生存策略。在全球化竞争中,一旦失去本土市场的优势,国产机器人必须在性能上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才能与国际巨头抗衡。为此,国内厂商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并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协同攻关,打破行业共性技术瓶颈,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
2. 构筑产业链协同生态: 工业机器人的技术进步并非孤军奋战,而是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支持。应积极鼓励零部件生产企业、机器人本体企业以及系统集成商等各环节的企业结成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利益共享”的模式,共同推动核心技术和新兴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同时,政府可以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通过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政策工具,降低工业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维护成本,从而激发市场主体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意愿。
3. 引导市场秩序化与规范化: 伴随国内工业机器人需求的爆炸式增长,大量企业纷纷涌入,看好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企业实力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为扭转这一局面,有关部门需要强化市场治理,加强对产品出厂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监控,规范市场竞争行为,避免低质量、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
4.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应对劳动力冲击: 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必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为了有效应对这一冲击,并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需要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而言,应提高失业保险的覆盖率和有效性,为因自动化而失业的劳动者提供再培训和再就业服务。同时,建立与自动化生产相关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全体民众能够共享自动化生产带来的红利。这不仅是应对产业变革的必要举措,更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总而言之,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在国内市场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基础上,迈向国际市场既是必由之路,也充满新的挑战。唯有坚持科技创新,深化产业链协同,规范市场秩序,并积极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影响,中国工业机器人才能真正实现从“性价比”到“技术力”的飞跃,在世界舞台上铸就更辉煌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