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腾飞,是国家工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的生动写照。正如卡诺普公司副总经理邓世海所言,这背后是中国庞大工业体系的有力支撑。曾几何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然而,在过去十余年里,中国企业迎难而上,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式发展,国产工业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活力,深刻改变着国内外的制造业格局。
邓世海创业的经历,正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轨迹的一个缩影。十多年前,他发现购买零件组装的成本几乎与购买整机相当,这清晰地暴露了当时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缺失。对此,他毅然选择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包括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系统和传感器,并逐步掌握了整机的自主生产能力。这一选择,不仅为卡诺普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自主化道路贡献了重要力量。
自2013年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以来,这一格局已持续了11年。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量更是创下新高,达到11.83万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宋晓刚介绍,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已连续两年市场份额超过全球一半。这意味着,中国不仅是工业机器人的消费大国,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
国产化带来的最直接效益便是成本的降低。杨丛钧的介绍表明,过去需要进口的涂胶设备、电缆等关键部件,如今已实现国产化,这极大地削减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然而,国产化带来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极大地加速了制造企业的设备升级速度,并赋予了企业前所未有的灵活性。邓世海以汽车轮毂打磨机器人为例,生动诠释了国内厂商的创新能力。面对用户对机械臂力度控制在精度上的挑战,卡诺普团队创造性地加入了摄像头监测和图像分析技术,实现了实时调节打磨程度,满足了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与国外大型机器人企业倾向于标准化产品不同,国内厂商能够更加灵活地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这种灵活性不仅体现在产品开发上,也体现在高效的设备后期维护上。邓世海强调,一旦国产设备投入生产线,其调试、升级的响应速度更快,流程也更加便捷。
尽管国产化带来了诸多优势,但赢得制造业生产企业的信任并非易事。Deng Shihai表示,许多企业倾向于使用与其合作多年的国外设备,新晋的国产设备要迈出赢得信任的第一步充满挑战。然而,一旦国产设备成功进入生产线,其灵活性和易于维护的优势便会显现出来。
但邓世海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灵活性建立在国内厂商强大的自研水平之上。他提到,一些设备的调试需要修改底层代码,只有拥有完全自主研发能力,才能做到对设备的深度掌控。卡诺普近400名员工中,近半数为研发技术人员,这充分体现了公司对研发创新的重视。
可喜的是,像卡诺普这样具备强大研发实力和灵活市场响应能力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在中国正变得越来越多。以卡诺普所在的成都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为例,该区域聚焦智能机器人和数字通信等新经济产业集群,已经汇聚了12家产业链龙头企业和61家上下游关联企业。功能区正在积极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力求打造“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立体化产业链协作模式,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然而,在工业机器人迅猛发展的背后,它们也迫切需要更多的应用场景支持。邓世海表达了对未来能有更多制造业引进工业机器人的期望,特别是在汽车、光伏之外的领域。他认为,这不仅能提高机器的使用范围,更是工业领域升级的必由之路。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崛起,是一场由自主研发、市场驱动、政策支持以及日益完善的产业生态共同奏响的交响乐。从曾经的“洋依赖”到如今的市场主导者和创新者,中国正用行动证明,其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实力和潜力。未来,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深化,中国工业机器人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引领全球制造业走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