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年初伊始,中国制造业投资便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强劲的扩张潜力,成为支撑国内生产总值(GDP)超预期增长的关键力量。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其背后究竟蕴藏着哪些深层驱动因素?《金融时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备受瞩目的西部证券首席分析师边泉水博士,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国制造业投资的现状、驱动因素及其未来展望。
边泉水博士首先为我们描绘了当前中国制造业投资的宏观图景。他指出,制造业投资目前已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显著比重,是过去三年中增长最为迅猛的细分领域。令人瞩目的是,我国制造业投资以民间力量为主导,市场化主体参与度高,这通常意味着较高的市场化驱动。然而,边博士也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全然依赖市场力量,一些非市场化因素同样对其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谈及影响制造业投资的具体因素,边泉水博士将制造业投资的驱动力分为“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两大类。
“主动投资”的核心在于企业对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基于对行业或产品发展前景的看好,主动发起新建或扩建项目。“被动投资”则更多源于现实的经营压力,如设备老化、环保或安全标准的提升,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以设备更新为主的“被动投资”占比持续提升,并已成为影响投资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在“主动投资”的范畴内,边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的逐利性是其最核心的驱动因素。简而言之,企业只有在能够获得可观且可持续的资本回报时,才会更有动力去扩大资本开支,进行新的投资。这种盈利能力的持续改善,是企业敢于挺进、扩大产能的基石。
对于年初至今支撑制造业超预期增长的具体行业,边泉水博士的分析指向了中游装备制造业。数据显示,近几年来,这一板块在制造业投资中的占比显著攀升,而上游原材料和下游消费品制造业的投资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收缩。
在2024年前四个月,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电子、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等中游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增速尤为亮眼,均超过了制造业整体平均水平。考虑到中游装备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投资中占据近半壁江山,这些行业的强劲表现,无疑为制造业投资的整体上扬注入了强大动力。
那么,是什么在驱动这些中游装备制造业实现如此高的投资增长呢?边泉水博士总结了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需求结构性回暖:
1. 消费驱动的“降本增效”: 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极致追求,使得餐饮业等面临巨大的降本压力,从而倒逼餐饮供应链的整合与加速发展,带动了上游食品制造业的投资增长。2024年前四个月,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速高达27.8%。
2. 出口驱动的世界性复苏: 外需的回暖与全球库存周期的共振,有力支撑了出口导向型行业的资本开支。以电气机械为例,其是制造业投资的第二大贡献者,外需的强劲增长直接拉动了其出口交货值和营收的提升,进而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
3. 政策驱动的资本形成: 国家在制造业支持力度上的持续加码,特别是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计划,为中游装备制造业注入了政策红利,支撑了其投资的延续增长。
2. 盈利能力的修复: 工业企业利润的改善通常领先于制造业投资增长,尽管有一定滞后性。2023年一季度部分中游装备制造业(如交运设备、电气机械、通用设备)虽然整体利润有所下降,但其盈利状况相对较好,这为2024年一季度这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增长埋下了伏笔。
3.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尤其是在高技术制造业领域,融资条件的显著改善为本轮制造业投资的回升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以来,相关贷款余额持续增长。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财税金融和产业扶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游装备制造业中的高技术链条投资增速尤为突出,并带动了上游有色金属等相关行业的需求。
对于2024年全年制造业投资的展望,边泉水博士持谨慎乐观态度。他预计,在全球范围内,海外补库需求的带动,将为家电、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等传统外贸行业带来盈利支撑,并有望维持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中性假设下,预计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达8%,高出2023年。若海外补库需求更加强劲,且地缘政治干扰少于预期,全年增速甚至有望突破10%。
中国制造业投资的韧性与扩张,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在国家政策的强力引导下,资本的逐利属性被有效激发,叠加全球需求的结构性回暖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逐步修复,共同勾勒出中国制造业投资蓬勃发展的壮丽图景,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