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快速转型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成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作为全球制造大国之一,中国正加快步伐,努力追赶国际工业机器人领跑者,力图在未来的全球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众多本土企业以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布局为核心战略,正在书写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崛起篇章。
一、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态势与行业格局
根据行业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展现出强劲增长,市场规模稳步扩大。随着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需求的持续上升,越来越多企业投入到机器人研发和应用中。排名靠前的几家本土企业在产业链布局、核心技术攻关以及市场拓展方面表现出色,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
在国际市场中,工业机器人“梦之队”包括几家拥有卓越技术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成熟的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供应链,稳居行业领导地位。而中国的企业则在技术追赶、成本优势和本土市场优势的驱动下快速成长,逐步形成竞争格局。
二、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的战略布局与核心能力
以埃斯顿为代表的本土工业机器人制造商积极开拓全球市场。埃斯顿目前拥有两大核心业务板块:一是自动化核心部件和运动控制系统,占总营收的30%;二是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占比70%。公司提出了“All made by Estun”的愿景,强调自主研发能力,从运控控制、驱动器到电机和机器人产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主产业链。2019年,埃斯顿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中进入前十,是唯一跻身前十的国产品牌,彰显其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竞争力。
类似地,埃夫特也在产业链上下功夫,通过收购欧洲意大利的多家技术企业,快速引进先进技术。多年前,埃夫特收购了意大利的CMA、EVOLUT和WFC公司,涵盖喷涂、抛光、焊接等应用领域。特别是2020年,收购德国焊接技术公司Cloos后,带动业绩大幅提升,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近一倍。
新松机器人则强调在核心零部件研发上的自主创新,同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和零部件试点应用。企业内部设有专门团队关注国产零部件产业进展,将国产化作为核心战略之一,为未来自主产品打下坚实基础。
三、收购与合作:加快技术融入与扩张步伐
依靠收购国际先进企业,快速吸收先进技术成为许多企业的重要路径。例如,埃斯顿对德国焊接机器人制造商Cloos的收购,使其在焊接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也极大提升了整体竞争力。类似地,埃夫特的欧洲企业收购,不仅补充了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技术短板,还在品牌和市场方面实现了突破。
定、测试国产零部件方面不断努力,意在提升国产零部件在关键设备中的使用比例,“以质取胜”成为行业共识。
四、挑战与未来:迈向全球产业领军
尽管在技术研发和国际布局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产业链配套体系不完善以及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都是亟需攻克的问题。此外,疫情带来的短期影响也提醒企业需增强韧性,提升供应链的稳健性。
未来,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有望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期”。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打破传统产品思维,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同时,积极布局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将成为行业的下一轮增长动力。
五、总结:对标国际,奋勇前行
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正站在“追赶者”的平台上,借助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和合作整合的多重策略,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未来几年,将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由“追随者”向“引领者”转变的关键时期。
行业的持续创新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也将为全球制造业提供更多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相信在不断突破核心技术、优化产业生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工业机器人必将在未来的全球工业舞台上,以更强的姿态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