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迈向数字化、高端化制造的征程中,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已成为行业共识。截至2023年底的数据清晰展示了这一转型力度:全国范围内,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率已高达近八成,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也已突破六成,显示出产业界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强劲消化能力。然而,在工业世界的“神经中枢”——工业控制系统领域,长期以来,核心部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供应长期依赖外部生态,这不仅构成了潜在的技术受制风险,更对工业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
为彻底打破这一壁垒,筑牢我国工业自动化的“根基”,一场旨在实现国产替代的协同攻坚战已然打响。
强强联合:国产替代的“芯”力量
这场关键战役的里程碑,是深圳华龙讯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芯片巨头龙芯中科的深度战略协作。自2018年起,双方以前瞻性的视野,汇聚各自在高端装备配套、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经验与国产核心芯片技术上的优势,共同致力于研发国产中大型高性能PLC。
经过数年的技术攻关,突破了基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工业精准控制和高速通信等一系列“卡脖子”难题。2022年,成果终于落地——木星PLC”(JIC PLC8010)横空出世。
木星PLC并非单兵作战。为确保开放性与集成性,华龙讯达同步开发了一系列配套的通信模块和输入/输出(I/O)模块。这意味着,木星PLC能够轻松兼容现有的外围设备和伺服驱动系统,大大降低了工厂切换系统的门槛。
性能的硬核验证:比肩国际一流
性能指标是衡量工业控制核心竞争力的试金石。第三方权威机构的检测结果雄辩地证明了木星PLC的卓越能力:在极短的2毫秒任务周期内,最多可驱动惊人的512个伺服轴,且运行时间抖动低于20微秒。这一性能指标,已然达到了国际同类高端进口产品的水平。
这一突破的意义是深远的,它为国产装备、新能源汽车、军工制造、风电、轨道交通等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领域,提供了坚实的国产自动化解决方案。
潍柴动力现场: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
木星PLC已不再是实验室中的概念产品,而是正在实际生产线上验证其价值。在山东潍坊的潍柴动力车间内,一套高精度的飞轮智能装配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行。
华龙讯达CEO龙小昂介绍道,这条生产线的“控制大脑”正是木星PLC。它成功地在不改动原有系统框架的前提下,无缝替代了西门子相关产品,实现了与抓取飞轮的机器人、高清读码器以及视觉系统的精密协同。高精度视觉引导、全过程防错机制和全周期数据追溯等复杂的智能化功能,在国产平台上的流畅运行,标志着国产工控系统已能完全胜任现代化、高精度制造的需求,从而加速了头部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步伐。
生态赋能:共塑工业新版图
工业控制的复杂度决定了它必须是一个强大的产业链生态系统。龙小昂强调,国产PLC的崛起具有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它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拉动上游的国产芯片、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在工业场景中的研发与应用。
为加速生态构建,华龙讯达正围绕智能控制、数据采集和边缘计算,以“众包、众创、众智”的方式,聚合产业链上下游伙伴,共同打造更多前沿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应用场景。
近期,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龙芯中科与华龙讯达联合成立了新型工业控制系统实验室,旨在从底层标准、架构体系层面统一规划国产控制系统的发展路径。同时,通过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数字孪生实训中心,以及与多所院校合力筹建实训中心,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基地。
龙小昂表示,“打造国产化、智能化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从根本上突破高端技术的长期封锁,将国家工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已成为我们新时代的使命。” 秉持“筑基新型工业化,驱动工业新未来”的愿景,华龙讯达正加速构建“软硬结合”的国产工业软件全栈开发环境,为我国工业生态的自主可控贡献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