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剖析了国内3D CAD市场发展现状,重点围绕“内核自主可控”、“研发投入”和“长期主义”这三个核心要素,为企业选择3D CAD软件提供了重要的判断依据。
一、 “内核自主可控”是国产3D CAD的生命线
文章开篇便点明了内核的重要性,并以中望软件收购VX公司获得Overdrive内核的完整知识产权和源代码为例,强调了自主掌握底层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 中望软件的成功范例: 中望十余年来持续的研发投入,使其能够对Overdrive内核进行迭代优化,并成功将其应用于其商业化产品。这为国产3D CAD厂商树立了榜样,证明了通过自主研发掌握内核技术是实现突破的关键。
• 新迪和浩辰的挑战:
• 新迪的“弯道超车”模式: 通过引进西门子的源代码和知识产权,新迪试图快速推出产品。然而,这种模式存在显著隐患:
• “含混”的自主化: 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性存疑,对许可授权期的担忧,以及到期后的未知走向,都可能为企业带来长远的风险。
• 技术迭代的滞后: 购买的源代码是“过去能力”的集合,无法直接应用西门子未来版本的迭代更新,这限制了新迪天工CAD的创新能力。
• 消化吸收的难度: 缺乏原核心研发团队的支持,短期内消化吸收技术可能面临高成本和高难度。
• 浩辰的OEM模式: 浩辰通过OEM模式依赖西门子,其3D CAD业务并非主营,自研比例低,成本主要用于技术授权。这种模式的阻碍和挑战更大,受制于人程度更高。
二、 选择3D CAD软件:持“长期主义”态度
文章强调,企业切换软件的成本巨大(时间、效率、真金白银),因此选择软件需要持“长期主义”的态度,评估软件厂商是否能在未来长期陪伴企业发展。
1. 研发投入的规模及持续性
• 技术攻关的基石: 持续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是技术攻关的前提。
• 衡量标准: 营收水平、研发费用、研发团队规模、专利数量等硬指标,能够直接衡量厂商的“决心”与“实力”。
2. 市场份额及服务范围
• 实战检验: 工业软件需要在大规模、真实的工业场景中得到验证。
• 优化与经验积累: 广泛的市场应用和持续打磨,尤其是在全球市场销售的产品,能够帮助产品不断优化、积累经验。
3. 售后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 全方位支持: 广泛的售后服务团队覆盖,能够提供一线业务培训、及时处理突发状况,研发级的技术支持同样不可或缺。
• 海外布局的重要性: 对于有海外市场布局的企业,厂商的售后服务能力尤为关键。
三、 功能的“最简单问题”,心态的“长坡厚雪”
• 功能差异的解决: 文章指出,在功能层面,国内3D CAD厂商之间的差距已不大,且功能差异是“最简单问题”,早晚会被解决。
• 关键在于开放与投入: 与国外厂商真正的差距,并不在于功能,而在于企业是否愿意开放应用场景,软件厂商是否肯持续投入研发。
• 工业软件的“慢赛道”: 工业行业本身是慢赛道,工业软件更是如此。文章用“三年打基础、五年入门道、十年磨一剑”来形容其发展规律,强调了创业者需要有“长期投入的定力”。
结论
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在3D CAD软件国产替代的进程中,内核的自主可控是基础,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保障,而“长期主义”的心态则是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关键。 只有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有持续投入能力、经过市场充分验证、并能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厂商,才能成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值得信赖的长期伙伴,共同推动中国工业软件行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