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中国制造业景气度呈现出稳步扩张但结构分化的复杂局面。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录得50.9,连续四个月处于扩张区间,显示经济修复势头持续,但国家统计局PMI(49.1)的收缩则提示了内在压力依然存在。
一、 产出与需求:扩张动能增强,出口成为亮点
积极信号包括:
1. 需求改善带动生产扩张: 2月制造业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均在扩张区间上升。
2. 出口强劲提振信心: 新出口订单指数录得一年来新高,表明海外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广泛改善,客户数量和购买力均有所提升。
二、 结构性矛盾凸显:就业持续低迷,价格传导不畅
尽管产出和需求向好,但制造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仍在加剧:
1. 就业市场持续承压: 就业指数连续六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且略有下降。企业在接单增加的情况下,仍对用工保持审慎,部分裁员是由于公司重组或成本控制所致,这表明当前的业务增长尚不足以支撑大规模招聘。
2. 价格与利润空间受挤压:
1. 上游成本压力缓解: 尽管原材料库存创下2020年12月以来新高,但购进价格指数仅略高于荣枯线,且为2023年8月以来最低,显示成本端价格压力温和。
2. 下游议价能力不足: 出厂价格指数连续第二个月处于收缩区间(2023年8月以来最低),这说明下游需求增长(新订单)未能有效转化为价格上涨,激烈的市场竞争严重限制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议价空间。
3. 库存动态复杂: 生产活跃导致采购量和原材料库存增加,同时部分企业动用产成品库存以消化订单,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短期订单的信心,但与就业的低迷形成对比。
三、 心理预期向好,但需政策夯实基础
制造业企业家对未来持乐观态度:
• 预期大幅提升: 2月生产经营预期指数续创2023年5月以来新高,企业家普遍预期未来一年全球经济回暖,内外部需求将增加。
财新智库王喆的总结强调了这种“预期偏强,现实偏弱”的特征: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明确,但内外需不足(新订单低于生产)、价格低迷以及就业长期低迷等不利因素仍然偏多。
结论与政策关注点
2024年2月的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在经济修复大背景下,利用出口窗口期实现了生产和新订单的扩张。然而,这种扩张的“含金量”有待观察,因为利润空间被压缩,且就业市场的疲软是必须警惕的长期结构性问题。
接下来的政策关注点应集中于稳增长政策的落地见效情况,特别是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政策发力,改善民生保障和提振企业预期,将当前的“乐观预期”转化为可持续的、支持结构性改善(如增加就业和提升出厂价格)的“实质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