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革新的浪潮中,工业互联网正以其强大的赋能之姿,引领着产业的深刻变革。日前闭幕的2023智博会工业元宇宙论坛,正是这一时代脉搏的生动体现,汇聚智慧,深度解析了工业元宇宙的核心要素、支撑技术、应用场景与产业的宏大布局,并以前瞻性的视角,探讨了驱动其应用的新模式。
作为工业互联网的高级演进形态,工业元宇宙的崛起,离不开“工业互联网”这一坚实根基的蓬勃发展。当下,工业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打通工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构建起崭新的工业服务生态。它不仅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更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全球产业变革的交汇点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战略角色。
中国工业互联网:沃土上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拥有全球最为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极其丰富的应用场景,加之国家层面持续加码的政策支持,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它已成为驱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然而,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业互联网的高质量发展征程中,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挑战:
• 意识与落地瓶颈: 部分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尚待提升,项目落地呈现“千企千面”的复杂性,标准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规模化应用。
• 协同与创新短板: 产业协同支撑能力仍需加强,许多关键技术面临“卡脖子”的困境。
• 安全与人才鸿沟: 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完善,而高素质、复合型数字化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更是制约发展的严峻挑战。
这些挑战,构成了我国工业互联网迈向更高水平的“成长痛”。
破局之道:技术、模式、服务与监管的协同推进
要实现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有机结合,精准聚焦技术创新、模式演进、服务优化和监管革新等关键环节,才能有效破除发展中的难点与堵点。
1. 驱动技术革新,夯实硬件根基
• 健全创新生态: 树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协同的创新模式。充分利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加速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前沿的光学显示技术等核心领域的攻关突破。
• 突破关键硬件: 聚焦主控芯片、光学器件、传感器、存储器等关键设备的技术升级换代,攻克制约规模化应用的技术瓶颈。
• 强化数字基础设施: 加速数字化和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工业企业通过先进技术改造升级网络,推动数据中心区域集中建设,并提升跨区域算力调度能力。
• 聚焦设备互联与数据安全: 推进设备互联互通标准的实施,激发数据创新应用活力,并确保设备平台安全。
2. 深化融合应用,赋能产业升级
• 模式创新驱动: 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全价值链上的应用模式创新。
• 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平台企业、工业企业等携手并进,共同打好企业数字化转型“团体赛”。
• “链网协同”,释放乘数效应: 促进工业互联网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加速在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重点产业链的普及应用。
• 龙头带动,普惠中小: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全面融入工业互联网生态,并着力提升广大中小企业“懂网、用网”的能力。
• 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 持续推进“5G+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创新,打造更多标杆示范。
• 落地生根,深入基层: 推动工业互联网在行业、工业园区、乃至县域经济等更广泛区域的纵深发展。
3. 营造包容审慎的治理环境
• 包容创新,审慎监管: 坚持包容监管与审慎监管相结合,对于符合工业互联网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应定制化监管规则和标准。
• 动态平衡,留足空间: 在坚守质量和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实现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对数据安全等底线问题实行“硬性监管”,而对非底线问题则采取“柔性监管”,给予企业容错空间与缓冲时间。
• 鼓励探索,审慎施策: 鼓励企业大胆尝试、积极创新,出台监管措施前,应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调研,并广泛听取行业意见。
4. 强化发展保障,筑牢支撑体系
• 健全行业组织: 设立工业互联网行业组织,提供行业交流、检测认证、标准化等专业服务。
• 多渠道要素支撑: 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社会投入机制,加大财税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要精准扶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简化申报审批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 设立产业发展基金: 建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基金,为重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 深化产融教融合: 完善工业互联网学科专业体系,鼓励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签署产业合作协议,加快培育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 优化人才战略: 积极优化国际专业人才引进政策,搭建专业人才交流平台,拓宽国际人才输送渠道。
• 加强宣传引导: 开展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宣传,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
• 统一标准化建设: 加快制定统一的工业互联网技术、数据、平台和产品标准,为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通过以上多维度的协同发力,我们必将能全面提升工业互联网的整体能级,为迈向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的工业未来,以及“工业元宇宙”的宏伟蓝图,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