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其价值巨大,正深刻驱动着产业经济向“智造”升级。从研发效率到生产控制,再到供应链优化,数据应用已展现出显著成效。然而,数据价值的充分释放,正受制于流通环节的壁垒和数据安全保障的缺失。
一、 工业数据的核心驱动力与落地实践
工业大数据融合应用主要体现在三大效率提升:研发创新、生产效率和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1. 驱动研发创新(美的一例):
1. 美的集团通过数字化企划,利用大数据进行用户需求洞察、人群刻画和家电趋势识别,有效缩短了新品上市周期,加速了业务增长。
2. 优化生产运营(中科环保的实践):
1. 中科环保通过建立数据网络全覆盖,实现高效统计、自动分析和智能预警。
2. 结合数字传感和物联网技术优化过程控制,对关键场景进行智能升级,有效提升了运营效率,带动了业绩的超行业增长。
毋庸置疑,在提质、降本、增效方面,工业数据已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二、 工业数据流通的“阿喀琉斯之踵”
尽管数据应用广泛,但数据要素在流通环节却面临严重阻碍,形成了“有数流不动”的困境:
1. 权属界定难题: 工业数据往往由多个企业或组织共同产生(例如协同设计或供应链环节),导致数据所有者权益难以明确界定。
2. 标准落地性差: 工业数据的分类分级标准在实操层面可落地性不强,缺乏针对具体行业和场景的细则。
3. 技术保障缺失是核心根源: 技术应用不成熟是数据无法流通的根本原因。企业担忧:
1. 商业秘密泄露。
2. 流通范围失控。
3. 缺乏可靠的技术安全防护手段。
据调研显示,近80%的企业因安全顾虑而不敢开展数据共享流通。
三、 以数据安全为纲,构建保障体系
为解决流通瓶颈,国家层面正加速构建安全框架,将数据安全提升到战略高度。
• 纲领性文件发布: 《方案》作为指导未来三年工业领域数据安全工作的规划文件,旨在系统性解决安全问题。
• 2026年目标: 目标是到2026年底,基本建立工业领域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同时提升技术、产品、服务和人才的产业支撑能力。
关键指标体现了系统化、全覆盖的建设要求:
1. 覆盖宣贯: 基本实现所有规上企业数据安全要求的宣贯全覆盖。
2. 分类分级落地: 目标是超过4.5万家企业(尤其覆盖各省市行业前10%的规上企业)开展数据分类分级保护。
3. 标准体系建设: 研制不少于100项数据安全标准规范。
4. 人才培养: 培训覆盖3万人次,培养超5000名工业数据安全人才。
结论:
工业数据的价值巨大,但其释放依赖于安全、合规、可信赖的流通环境。工信部即将落地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为工业数据要素“松绑”的关键一招。只有数据安全得到有效技术保障,才能真正打破流通壁垒,实现数据要素的市场化、规模化应用,从而为“中国智造”提供源源不断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