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共同发布的202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排行榜,勾勒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图景。这份榜单揭示了行业在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经营绩效回落的挑战,但创新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业务发展步伐加快,国际化经营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规模巨增,厚积薄发
202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在营业收入和资产规模上双双迈入“50万亿元时代”。营业收入总额达到了惊人的51.0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8.38%;资产总额也攀升至53.02万亿元,同比激增11.27%。更值得关注的是,入围门槛也水涨船高,达到了165.50亿元,较上年提升了17.72亿元,增幅高达11.99%。这表明,中国制造业的头部企业正日益壮大,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绩效回落,挑战与深层原因
然而,规模的增长并未完全转化为利润的同步提升。2023年,500强企业净利润为12677.03亿元,同比下降了13.66%。净资产利润率降至9.09%,下降了2.1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也仅为2.48%,较上年下降0.64个百分点。
这一经营绩效的回落,可能源于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 原材料价格波动与成本上升: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以及供应链的压力,可能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
• 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在保持营收增长的同时,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 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对企业经营带来了外部压力。
• 部分传统产业转型阵痛: 传统产业在进行技术改造和绿色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阶段性的成本增加和效率波动。
创新驱动,厚植发展根基
尽管面临绩效压力,但创新依然是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最亮眼的关键词。
• 研发投入稳步增长: 研发费用总规模达到了10962.15亿元,较上年增长了3.83%。研发强度也处于近年来的较高水平,显示出企业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视。航空航天、通信设备制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纺织印染等行业在研发投入上表现突出。
• 创新成果质量显著提升: 拥有专利数和发明专利数均实现了大幅增长,增速分别达到10.27%和12.04%。专利质量稳定提升,发明专利占比高达44.78%。这意味着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增加了创新产出,更在质量和原创性上取得了突破。拥有专利总数达到143.84万件,比上年增加了13.39万件。
战略性新兴业务加速崛起,孕育新增长点
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业务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那些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方面位居前列的企业,大多 are related to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 增长强劲的新兴产业: 动力和储能电池、风能、太阳能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制造等行业,其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位居前五,增长率分别高达59.72%、49.42%、45.54%。
• 利润增长势头迅猛: 医疗设备制造、动力和储能电池、风能、太阳能设备制造等行业在平均利润增长率上也表现抢眼,其中医疗设备制造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86.20%。
这表明,中国制造业正积极拥抱新能源、高端医疗、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这些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国际化经营取得积极进展,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 海外营收快速增长: 海外营业收入总额达到7.2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16万亿元,增速高达19.21%。海外营业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比重也回升至18.43%,提升了1.09个百分点。
• 海外资产规模扩大: 海外资产总规模达到6.89万亿元,较上年猛增1.65万亿元,增速高达31.49%。
这标志着中国制造业企业正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并努力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挑战与展望
总体来看,202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呈现出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并存的景象。虽然在经营绩效方面面临挑战,但企业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以及战略性新兴业务发展上的投入和成效,都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份报告也提醒我们,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制造业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积极应对成本压力,并进一步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进程。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