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驱动下,产业的未来形态正围绕“数字化”与“绿色化”两大核心要素进行深度耦合与重塑。一系列创新性的指导方针,正引导着制造和服务体系构建一个高效协同、技术领先、成果导向的经济新生态。
一、数字赋能:加速生产方式的协同转型
数字化不再是简单的效率工具,而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效益提升的关键抓手。此次指导明确了信息技术在绿色转型中的核心“赋能”作用:
• 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重点发力产品研发设计阶段,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库,并集成数字孪生系统、全生命周期评价工具,精确量化和预测产品从原材料到报废的全部环境足迹。
• “信息技术+绿色低碳”场景拓展: 在生产制造流程中,广泛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工业AI、大数据分析等,以挖掘工艺优化的潜力,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
• 创新工具的软件化封装: 鼓励将复杂的绿色低碳技术、模型、最优策略“软件化”,加速开发专用工业APP和大数据模型。这意味着先进的绿色技术将以更便捷、可复制的方式部署到企业生产线,降低转型门槛。
二、服务升级:重塑价值链的深度融合
产业的价值正在从单纯的产品交付转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绿色化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释放传统制造潜能的重要途径:
• 链主企业的服务化转型: 引导资源优势显著的大型企业,利用其在绿色设计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成熟经验,向上下游企业输出绿色提升服务。
• “产品+服务”模式培育: 激励绿色低碳装备制造企业从“卖设备”向提供包含运维、能效优化、循环利用在内的“产品+服务”转型,构建持续价值流。
• 专业化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培育专注于绿色低碳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覆盖绿色诊断、计量测试、集成应用、评价认证及人才培训等全链条服务,形成高效的绿色制造支撑网络。
三、供需共振:激活绿色消费的强大内需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有赖于终端需求的强劲拉动。政策导向强调,要实现绿色产品供给与全社会绿色消费需求的深度融合。
• 聚焦核心领域供给: 紧密围绕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高能耗关键领域,加大高性能、低碳化产品的供给力度。
• 优化消费场景激励: 鼓励大型零售商、电商平台积极拓展绿色消费场景,优化信息披露和购买体验,建立有效的购销激励机制,引导消费者将需求转化为对优质绿色产品的持续采购力。
四、夯实基础:构筑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支撑体系
为确保绿色化转型持久有效,必须从技术创新、政策保障、标准规范和标杆引领等基础能力上进行系统性强化。
1. 技术创新体系的“领军化”:
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通过培育行业内的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加快创新联合体和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建设。在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加速建立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将精密的计量技术应用于绿色低碳关键领域的研发与验证,确保科技成果能够快速工程化、产业化。
2. 政策体系的“长效化”:
政策导向将聚焦于精准、协同、可持续。通过现有财政渠道,重点倾斜于绿色低碳的重大技术攻关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健全碳排放权、用能权以及绿电绿证等多维度的市场化调节机制,逐步扩大交易范围,以市场力量驱动企业持续减排和能效提升。
3. 绿色标杆的“梯度化”:
建立“综合标杆”与“单项标杆”相结合的梯度培育体系。以《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办法》为核心,纵向实现“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培育机制,横向通过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产业链条上下游共同迈向更高阶的绿色制造标准。
通过数字科技的赋能、服务模式的重塑以及基础能力的全面提升,未来的制造生态将形成一个高效、精益、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为经济的长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