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环境友好与低能耗的发展模式日益重视的当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绿色化、低碳化轨道,已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质效飞跃的关键所在。为了加速这一全面转型,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于近期问世。该《意见》针对五大核心领域和三大关键环节,为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的空间格局、产业体系、生产生活方式擘画了清晰的蓝图。
核心指导原则与目标愿景
《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坚定承诺。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加绿色、低碳、高效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具体而言,到2030年,在关键领域将迈出坚实的绿色转型步伐,形成普及的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显著提升协同减污降碳的能力,资源利用效率大幅跃升,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与标准体系更加成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展望2035年,一个基本建立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将更加完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将广为人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届时,我国主要资源利用效率有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步入绿色低碳发展轨道,碳排放量将呈现达峰后稳中有降的态势,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将基本实现。
五大转型领域:全方位布局可持续发展
《意见》的战略部署覆盖广泛,旨在从源头到终端全方位推动绿色转型。
• 空间格局优化: 强调构建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与保护关系,将各地打造成绿色发展的集聚高地。
• 产业结构升级: 推动传统产业进行绿色低碳的改造和升级,大力发展新兴的绿色低碳产业,同时促进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催生新的增长动能。
• 能源体系变革: 稳妥推进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对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并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构建一个更具弹性和韧性的新型电力系统。
• 交通运输革新: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建设绿色环保的交通基础设施,并推广使用低碳环保的交通运输工具。
• 城乡建设与农业新篇: 在城乡建设领域,推行绿色规划与建设模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在农业农村领域,则着力推动其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三大关键环节:驱动转型的核心动力
为支撑上述五大领域的转型,《意见》还明确了三大驱动环节:
• 全面节约战略: 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着力提升节能降碳的效率,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化、高效化利用,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 消费模式革新: 引导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推广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大绿色产品的供给力度,并积极引导和扩大绿色消费需求。
• 科技创新引领: 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大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并积极开展创新示范推广与应用。
能源转型:迈向清洁能源时代
能源领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意见》特别强调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加强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在能源供给方面,将致力于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以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地替代化石能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化石能源的消费将得到严格控制,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将是重点。在“十四五”时期,将严格合理地控制煤炭消费的增长,并在接下来的五年内逐步减少其消费量。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重点地区将继续对煤炭消费总量进行控制,并积极有序地推进散煤的替代工作。现役煤电机组将进行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以及供热改造的“三改联动”,同时,也将合理规划建设在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所必需的调节性、支撑性煤电。此外,还将加大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并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同时积极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建设。
在非化石能源发展方面,将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并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因地制宜地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并全面推进氢能的“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水电开发将被统筹考虑生态保护,推动水、风、光等多能互补一体化开发。核电的发展将坚持积极安全有序的原则,保持合理的布局和稳健的建设节奏。目标是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升至25%左右。
为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将加强清洁能源基地、调节性资源和输电通道在规模、布局、节奏等方面的协同配合,鼓励在气源和气价条件允许的地区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科学布局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发电等设施,以提升电力系统的整体调节能力。同时,还将大力建设智能电网,并积极推进微电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创新项目。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到2030年,抽水蓄能的装机容量将超过1.2亿千瓦。
这份《意见》不仅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更指明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