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和粮食一样,靠别人靠不住,要端自己的饭碗,自立才能自强。” 这句振聋发聩的论断,深刻揭示了制造业对于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基石作用。作为实体经济的“筋骨血脉”,制造业的稳固和发展,是稳住经济大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我国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根据规划,到2025年,中国将迈入制造强国第二阵列。当前,我们正处于这一重要转型关口。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23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对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估。
报告以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创新发展五个维度,对9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指数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美国位列第一阵列,德国和日本紧随其后,而中国则位居第三阵列的前列。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指出,2022年,面对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中国制造业在宏观调控力度加大、韧性展现下,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建设稳中有进。
创新驱动,拥抱智能制造的未来
在创新发展方面,中国制造业成功扭转了2021年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单位增加值、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指标下降的局面,各项分项数值均实现小幅提升。与此同时,全球主要国家也在纷纷加大对关键领域的政策支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超过30%。单忠德表示,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展现出明显的规模、产业、市场和体制优势,同时也是经济和就业的“压舱石”。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跨越,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
韧性与增长并存,差距在不断缩小
《2023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还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年均增幅超过4个百分点,与美国等处于世界主要国家最高水平,尽管个别年份出现波动,但整体实现平稳增长。中国制造业在攻坚克难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基本稳住了经济大盘。
单忠德进一步阐述,在这种严峻的国内外冲击下,中国与日本、德国等制造强国的指数差距正在缩小。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回升至27.4%,止住了10多年来持续走低的态势。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020年的28.34%提高到2022年的30.46%,继续稳居世界首位。其中,机械工业表现尤为强劲,规模持续扩大,利润额及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也创下新高。
龙头企业的“定海神针”作用
另一项亮眼表现是,制造业龙头企业正在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2020年至2022年,中国“全球500强中我国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指数的增幅超过了“制造业增加值”指数的增幅,这些企业肩负起引领中国制造业复苏的重任。
单忠德指出,在国内,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链上下游辐射,推动了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国有企业和民营龙头企业共同引领中国制造业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特别是民营龙头企业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生力军和新引擎。
“新三样”的出口拉动效应
此外,“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的出口增长,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尽管2022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占全球比重从19.51%微降至19.11%,但外贸规模的稳定和结构的优化仍在持续强化。“新三样”在2022年全年出口表现抢眼,电动汽车出口增长131.8%,光伏产品(以太阳能电池为主)增长67.8%,锂电池增长86.7%。
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发展方向明确
当前,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新型生产要素释放巨大潜能,大国竞争日益激烈。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基础领域差距较大等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大循环存在堵点。中国制造强国建设和新型工业化推进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
应对挑战,巩固优势,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针对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报告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建议。核心在于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助力制造强国建设,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安全性和竞争力,提升技术水平、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形成具有持续发展力、国际竞争力、开放创新力和强大支撑力的高质量发展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
单忠德强调,首先要坚持制造立国,保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基本稳定。要加快推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以量的合理增长夯实“稳”的基础,以质的有效提升激发“进”的动能。同时,要牢牢掌握中国制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发展主动权,提升产业体系的整体效能。
加大创新投入,激发活力
报告还强调,要加大创新投入,激发各类发展主体的创业活力。单忠德表示,要真正将产业科技创新置于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探索有利于创新成果产出和产业化的新机制。要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同时发挥国有企业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勇担原创技术策源地的重任。
补齐短板,夯实基础
报告也客观指出,中国产业基础仍显薄弱,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存在差距。制造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仍然存在“卡脖子”风险,尤其是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与操作系统、航空发动机三大“短板”方面,差距依然较大。为此,单忠德提出,需要加速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以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夯实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根基。
中国制造业正站在历史性的新起点上,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通过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中国必将加速迈向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