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机器人强国:中国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的五大战略支点

   2025-10-11 工业品商城1
核心提示:当前,中国正站在由机器人大国迈向机器人强国的关键历史节点。《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深入分析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五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为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宏伟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五大战略支点——提升创新能力、深化应用行动、构建产业生态、夯实发展基础、加

 当前,中国正站在由机器人大国迈向机器人强国的关键历史节点。《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深入分析了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五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为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宏伟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五大战略支点——提升创新能力、深化应用行动、构建产业生态、夯实发展基础、加强人才建设——共同勾勒出中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 突破关键瓶颈,塑造核心技术优势

 《报告》强调,迈向机器人强国的基石在于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并率先实现对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这需要充分发挥我国在科技研发方面的体制优势,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

 核心建议在于建立一个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联合体。通过这种协同模式,加速攻克高性能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新型传感器、智能末端执行器等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同时,必须紧密跟踪并积极研发前沿技术,例如柔性机器人技术、液态金属控制、生肌电控制、敏感触觉、智能交互、情感识别、脑机接口、虚拟现实机器人以及云服务技术等,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储备。鼓励关键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及整机企业,以及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紧密围绕新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创造新模式,以创新驱动实现国际竞争力的跃升。

二、 加快“机器人+”行动,拓展应用边界

 “创新驱动”的成果最终需要通过“应用牵引”来落地生根。《报告》建议,要加快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全面拓展机器人应用的深度与广度。聚焦国家战略、产业发展需求及消费升级的导向,在制造、物流、服务、医疗、健康、农业以及抢险救灾等重要领域,遴选并推广一批应用成效显著的机器人产品和场景。

 特别是在工业领域,要充分发挥本土机器人企业在制造成本低、贴近市场、善于将复杂工业场景与机器人技术、工艺相结合的独特竞争优势。通过从应用端入手,与系统集成商、终端用户紧密合作,深耕细分市场,打造出一批先进适用的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品质,加速技术迭代,并以此为契机,扩大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市场影响力。

 在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方面,应大力深化在家庭服务、公共服务、医疗健康、养老助残、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发掘新的应用场景,研发设计出更符合不同行业需求的新产品,提升产品性能、质量和安全性,推动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 构建产业生态,孕育领航企业与“小巨人”

 产业集群建设是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报告》提出,要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构建充满活力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新生态。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依托重点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将产业链布局与产业集聚有机结合,引导骨干企业迅速成长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机器人领航企业。

 在此基础上,吸引产业链上的众多中小企业围绕骨干企业聚集,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重点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它们将在机器人整机、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领域扮演关键角色。通过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

 同时,要积极聚集全球创新、产业、人才与金融资源,打造面向机器人智能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优势资源要素的深度融合。通过提升基地、园区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最终目标是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以及大量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四、 夯实发展基础,完善标准与认证体系

 产业基础能力的提升是机器人强国建设的基石。《报告》建议,要完善机器人标准体系和检测认证体系,为产业发展夯实根基。要加快构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机器人标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与修订,同时支持国内机构积极投身国际标准化工作,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在检测认证能力建设方面,要鼓励企业加强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试验验证能力。完善和提升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的试验检测服务能力,并积极推进中国机器人认证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中国机器人认证”(CR)的影响力,不断完善我国机器人质量监督体系,为消费者和用户提供更可靠的质量保障。

五、 强化人才支撑,绘就多元化人才发展新图景

 人才是机器人产业发展最核心的驱动力。《报告》强调,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多元化、国际化、专业化的高素质产业人才。要破除人才流动的机制障碍,围绕机器人产业的应用与市场需求,构建从研发、生产到集成应用、操作维护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和储备体系。

 鼓励高校与机器人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加快培养既掌握机器人知识又具备动手能力的专业人才。依托国家重大专项、科技计划和示范工程,着力培养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通过建立机器人领域科技专家库,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此外,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学习,加快引进工业机器人高端人才,并为海外专业人才回国工作或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全球智慧,赋能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

 这五大战略支点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国由机器人大国迈向机器人强国的必由之路。通过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基础提升和融合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必将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更强的实力和更广阔的未来。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