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领域持续进化的背景下,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正站在一个引人注目的转折点上。去年,一道强劲的催化剂——特斯拉宣布计划推出“比汽车还便宜”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为市场注入了巨大的期待。这一消息预示着,沉寂多年的机器人商业化之路,或将迎来实质性的突破。
历史沉浮: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漫长之路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起步并不晚。早在十多年前,波士顿动力和本田ASIMO等行业先驱就已经推出了性能卓越的人形机器人。然而,这些“前辈”虽技术超群,却普遍折戟于商业化应用。本田ASIMO已于2022年4月正式退役,结束了其长达22年的服务生涯。波士顿动力尽管技术领先,其估值相较六年前却大幅下跌。即便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人形机器人之一的NAO,其销量也仅在万台左右,主要面向高校用于科研和教学。
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高昂的研发成本、复杂的制造工艺以及难以找到大规模落地场景。然而,特斯拉“擎天柱”的最大亮点在于,它有望率先从家用、商用等服务领域切入,真正实现商业化普及。
特斯拉效应:复制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成功经验
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巨大成功,为行业带来了深远的“鲶鱼效应”。它不仅带动了国内一众新能源造车企业的崛起,如“蔚小理”等新势力已在市场占据重要份额,甚至在高端市场挑战传统品牌;同时也促使其最大竞争对手迅速壮大,塑造了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全新格局。
业内普遍认为,在人形机器人这一赛道上,特斯拉有望再次带来类似的“鲶鱼效应”。如果“擎天柱”能够成功实现商业化落地,那么它将如同多年前在电动汽车领域一样,激发出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巨大潜力,催生出更多具备强大竞争力的本土企业。
国内群雄逐鹿:商业化曙光初现
在国内市场,人形机器人概念酝酿已久,但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的玩家却寥寥无几。在特斯拉“擎天柱”公布之前,小米就率先推出了其人形机器人“铁大”,显示了国内科技企业在该领域的积极布局。目前,其他专注于家用和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厂商大多仍处于早期融资阶段,整个赛道正处于“群雄四起”的活跃时期。
近期,这一赛道出现了一个关键变量——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资深玩家优必选,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优必选是业内首家将双足真人尺寸人形机器人成本降低至1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早在2012年,优必选便投身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并于2021年7月发布了最新一代大型人形机器人WalkerX,这是国内首个商业化的双足真人尺寸人形机器人。WalkerX在迪拜世博会的成功服务进一步证明了其商业化潜力。据了解,优必选科技已售出价值数千万的大型人形机器人,并已出口至沙特,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重要里程碑。
政策加持:万亿市场可期
除了技术突破和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推动,政策的有力支持也为机器人赛道注入了强劲动力。今年1月,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要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的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要显著提升。同时,方案还要求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全方位支持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特斯拉的入局、国内厂商的崭露头角,再配以强有力的政策加持,整个机器人赛道的发展态势,与万亿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早期阶段“异曲同工”。这预示着,人形机器人不仅有望打破长期以来的商业化瓶颈,更可能成为下一个改变我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力量,开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智能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