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政策,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机器人+”应用行动,并依托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快各地的经验共享和推广,以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全国产业升级。
一、区域发展格局:长三角、珠三角领跑,多地崛起
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下称“《报告》”),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
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最为雄厚,已形成功能最完善、体系最健全的机器人产业生态系统。以上海、昆山、无锡、常熟、徐州、南京等城市为代表,建立了多个产业集群,如苏州吴中机器人产业园、苏深机器人协同创新产业基地、昆山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园、常州机器人产业园、南京麒麟机器人产业园等,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珠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为核心,积极推动工业机器人在高端制造及传统支柱产业的示范应用,特别是在商用服务机器人赛道具有显著优势,位居全国机器人产业重点集聚区前列。
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新的增长点。
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产业先发优势,但在近年来产业发展表现相对有限,有待进一步激活。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展现出显著的后发潜力,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二、重点区域发展策略
1. 长三角地区
目标:到2025年,上海将力争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实现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措施:围绕浦东、宝山、嘉定、松江等重点区域,打造3至5个智能机器人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集聚效应,推动产业升级。
优势:拥有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丰富的技术资源和强大的市场需求。
2. 珠三角地区
方向:深耕商用服务机器人赛道,推动工业机器人在高端制造及传统产业的应用。
现状:截至2022年7月,珠三角地区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达264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40家。
重点企业:越疆、库卡、隆深、合信、华成工业等企业在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机器人本体等细分领域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挑战:平均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比相对较低,人才储备有待加强。
三、产业集群建设与典型案例
1. 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集群
以苏州吴中机器人产业园为例,该园区聚集了众多机器人及相关企业,涵盖研发、生产、应用等多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了当地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升。
2. 珠三角机器人产业集群
东莞作为制造业重镇,积极推动机器人应用,例如在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通过自动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深圳则重点发展服务机器人,推动智能化服务在商业、社区等领域的应用。
四、人才培养与发展建议
1. 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报告》强调,应围绕机器人区域发展特色和重点应用领域,因地制宜实施一批典型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引导企业分步骤、分层次开展机器人在细分行业的推广应用。同时,推动国家机器人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建设,重点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中长期培训。
2. 人才战略:产学研联动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产学研协同,培养既精通技术、又了解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五、总结:区域协同,共筑“机器人+”新未来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各地应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协同发展格局。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应用场景落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中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