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人力成本的日益攀升,传统制造企业被“倒逼”进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趋势。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部分受访企业表示,在经历数字化转型后,其用人成本不降反增,这无疑为原本就成本承压的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人才短缺:核心症结
“制造业人工成本上升真正反映的是人才短缺的问题。”树根互联联合创始人、CEO贺东东一语道破。
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张友明进一步解释了人才短缺的深层原因:
• 复合型人才稀缺: 工业互联网需要的是既懂工业流程与技术,又精通数字技术,同时还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周期漫长。尽管教育部在2021年新增了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但在那之前,市场供给几乎完全依赖企业自主培养。
• 薪酬体系脱节: 对于传统制造企业而言,如果仍按照原有薪资体系来招聘甚至组建数字化团队,是难以吸引和留住数字化人才的。然而,对于短期内无法成立独立科技子公司的中小制造企业,这无疑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面对信息化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的挑战,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采取了“外援”策略。公司董事、总经理王磊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已与科大讯飞、安徽三禾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建立合作或进行对外投资,以弥补内部人才的不足。
破解人才困境:产学研深度融合
从长远来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缺口问题,解决路径有二。赛迪研究院工业互联网研究室的李昀提出:
1. 协同攻关: 充分发挥行业联盟、机构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针对制造业应用需求,围绕硬件基础、工业软件、数据传输、工控安全等技术短板,联合攻关一批共性关键技术。
2. 深化产教融合: 建立“企业+高校”联合培养机制,向制造业定向输送一批既懂IT(信息技术)又懂OT(操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从源头解决人才供给问题。
数据价值瓶颈:数字化转型动力的阻碍
除了“缺人”,数据价值难以有效变现,也成为部分中小制造企业失去转型动力的关键因素。
王磊指出,数据是智能制造产品的关键价值所在。然而,目前下游客户对智能制造产品中数字化应用的认可度和使用率普遍不高,使得产品的附加值难以充分显现,导致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无法形成正向回馈。
即便面对航天、军工等对高端智能制造数字化应用要求较高的下游客户,王磊也发现,智能制造企业从中获益并未如预期。他解释道:“目前,对于产品的数字化应用需求较高的下游行业,往往也是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需求更高的行业。这就导致制造企业在服务这类客户时需要签署保密协议,必须点对点共享数据,使得数据的价值难以实现更大化。”这种严格限制,无疑束缚了数据潜在的价值聚合与裂变。
构建数据要素市场:重塑竞争优势
因此,王磊呼吁,要想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可持续性,还需要国家层面和行业力量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成熟、更活跃的数据要素市场。这将有助于打破数据孤岛,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与共享,进而推动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真正重构其竞争优势,实现从“烧钱”到“生钱”的蜕变。这将是推动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迈向深水区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