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如何为工业领域注入绿色动能,实现低碳转型,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期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为工业领域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宏伟目标。然而,在各地各行业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一些值得警惕的误区开始显现。深入理解这些误区,并在此基础上坚持系统性思维,加强整体协调,立足实际情况,妥善处理多维度关系,对于成功实现低碳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工业:驱动绿色转变的核心引擎
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支柱,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它消耗着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统计显示,工业能源消费量约占整体能源消耗的65%,用电量占据社会总用电量的六成以上,在水资源消耗上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另一方面,工业又为社会经济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其绿色化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向低碳模式的转变。因此,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自身,更是对整个社会绿色进程的有力支撑。
前行之路上的六大“礁石”:警惕工业低碳转型中的误区
实现低碳发展目标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工业领域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绿色技术储备以及全球市场壁垒等诸多挑战。为了稳妥推进,我们必须审慎识别并规避以下六大常见误区:
误区一:亦步亦趋仿效他国,削减制造业以“自然达峰”
曾几何时,一些发达经济体在工业化进程的后期,随着高碳产业的转移和结构调整,自然实现了碳排放的峰值。由此,有人提出,中国也应借鉴此类经验,通过降低制造业比重、提升服务业比重来实现碳达峰。然而,这种思路值得商榷。当前,中国作为一个仍在深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国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仍是重要课题,能源消费的刚性增长预期依然存在。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我们不能简单模仿他国“去工业化”的达峰路径。事实上,许多经济强国,如德国和日本,即便在寻求低碳转型,也始终保持并强化着在关键制造领域的优势。高水平的制造业是经济韧性的基石,是保障供应链稳定的关键。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稳定制造业的比重,将绿色低碳的要求融于工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驱动工业迈向更高层次的现代化。
误区二:盲目追求“第一个吃螃蟹”,设定脱离实际的高峰目标
部分地区、行业或企业在推行低碳发展目标时,表现出“抢跑”心态,急于设定过高、脱离自身实际的目标。例如,在未能有效平衡能源安全与经济性的前提下,片面追求“零碳”项目、打造“零碳”社区,或盲目推行“零碳”行动计划。更有甚者,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一些高耗能项目进行简单粗暴的关停。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达峰前应“抢高耗能项目”,待达峰后再寻求碳中和。实际上,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基础差异巨大。低碳发展应着眼于全局,进行整体性的战略部署,做到有放有收,允许差异和调整,才能行稳致远。
误区三:忽视电网改造与安全,过快推进新能源替代
工业用电量在社会总用电量中占据major比例,提高电网中的绿色能源比重是工业低碳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新能源发电成本显著下降,部分地区风电、光伏的度电成本已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持平。然而,这仅是发电侧成本的意义。大规模、不加协调地引入新能源,将显著增加电网的灵活性改造成本,并可能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挑战。目前,新能源在整体发电结构中的占比仍有提升空间,现有能源结构调整的余地尚需审慎评估。短期内,新能源尚难完全支撑未来电力消费的增长和减碳需求。因此,我们需要综合施策,平衡发展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的本地消纳以及提升绿色电力的整体比例,共同推动工业用能的绿色、清洁与高效。
误区四:低估传统节能潜力,忽视其贡献
过去十几年,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已大幅下降,能源消费强度增速放缓。一些观点认为,随着节能技术的普及,如余热余压利用、工艺设备改造等,传统节能的潜力已经收窄,对实现低碳目标贡献有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众多推广的节能技术目录中,实际应用比例仍然偏低。而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深度融合,正为提升能源资源效率开启新的大门。我们不能盲目寄希望于某个单一的“万能钥匙”式技术。在当前阶段,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改进节能工艺、鼓励节能技术创新,依然是低成本、显著性的低碳实现路径。
误区五:金融支持“一刀切”,忽视传统行业转型融资需求
在低碳目标约束下,针对部分传统高碳排放行业的信贷投放面临一定的限制。然而,一些金融机构对“这两高一资”行业的理解可能过于简化,导致即使是为低碳转型而进行的技改项目,也难以获得必要的融资支持。目前,绿色金融的政策支持更多地流向了交通、能源供应等领域,而工业节能、环保项目以及相关服务获得的倾斜相对较少。面对“双碳”目标的紧迫性,亟需为能源密集型行业的绿色低碳改造提供更为精准的金融政策支持,鼓励转型金融的发展,将更多金融资源导向实质性的低碳转型活动。
误区六:忽视国际视角,低估外部环境影响
当前,国际社会对碳排放的讨论非常活跃,部分研究结论可能源自不完全透明的数据或西方的核算标准,其应用到具体国情时可能存在偏差。这些估算数据通过媒体和学术界传播,可能为当地的低碳工作带来不利的外部环境。究其原因,目前的核算体系可能尚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和科学决策的需求,在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及综合评估模型开发应用方面,还需要加强本土化研究和国际合作。我们需要积极发出自身的声音,并建立一套既符合国际通用语言,又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的话语体系,同时,在国际交流中,也要注重维护自身合理的权益。
擘画蓝图:前瞻性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以下几点建议有助于指引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
优化产业结构,驱动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具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制造业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合理比重,避免制造业的空心化。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的无序增长,对涉及产业链及民生保障的国家重大项目,通过差异化能耗管理和“白名单”制度,使其在转型过程中能够优先获得支持,避免“一刀切”式减排带来的负面经济影响。
推进工业绿色清洁用能: 鼓励氢能、生物燃料等新型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支持电解铝等企业向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迁移。合理规划和控制煤炭在主要用煤行业的使用,并鼓励符合条件的地区实行用煤减量替代。积极推广工业绿色微电网示范项目,整合分布式光伏、储能、智能控制等多种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互补利用,并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的普及。
持续挖掘工业节能降碳深度: 加速关键用能行业的绿色技术和装备创新应用,深化对典型流程工业能量系统的优化。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整合能源和碳排放数据,提升碳排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鼓励大型企业率先开展深度脱碳技术示范,推动在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智能电网、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氢能及碳捕集与利用(CCUS)等关键低碳技术上的创新与产业化。
强化财税金融支持,精准引导绿色转型: 运用经济和产业政策的调节作用,对实施短流程炼钢、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以及电解铝企业的清洁能源替代等绿色项目,在电价、税收、碳配额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优化贸易政策,鼓励高附加值、低碳排放产品的出口,限制高碳排放产品的出口。出台专门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绿色项目库,并将转型金融的比例纳入考核体系,以引导更多资金流向低碳领域。
夯实低碳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 完善碳排放数据核算体系,研发综合评估模型,以增强在低碳领域的话语表达能力。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企业层面的碳排放计量、监测和分析体系。培育权威的第三方核查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支持。密切关注国际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政策动态,加强与国际伙伴的沟通,探索建立互认的碳核算体系,积极寻求对话合作,并在国际贸易机制中坚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结语
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也蕴藏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深入理解并规避前行中的误区,以更系统、更前瞻性的视角施策,我们必将能够解锁工业绿色动能,驶向可持续发展的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