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实现由大变强、由快变优的核心战略目标。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再上新台阶,必将促进中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由“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塑造,使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持续提升。
深水区攻坚:构建制造强国的关键突破口
苏波指出,当前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已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要以五个方面的努力为抓手,推动制造强国迈向更高层次,实现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稳固。
一、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坚定不移把制造强国战略落到实处。一方面,要继续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核心,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激发企业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推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向更大规模推进,打造支撑国家战略的产业基础,确保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创新驱动:塑造新动能,推动智能制造
加快智能制造体系建设,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建立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智能制造创新体系,拓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推广智能制造产业体系的形成,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通过“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平台,为制造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圈。
三、发展先进制造业,构筑产业新高地
加快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步伐。深入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支持航天、航空发动机、大飞机、特高压设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壮大。特别是在新能源车、机器人、航天装备、高技术船舶等领域,我国已具备全球引领优势。利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地位,争取在“新赛道”上实现创新突破,把产业链高端化。
四、夯实产业基础,打造现代化产业链
全面梳理产业链布局,补齐“短板”,延伸“优势”。重点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上加大投入,突破“卡脖子”难题,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生态圈。坚持产业基础再提升,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巩固已有产业链优势,确保核心技术和关键配套在国内自主可控,为制造业稳步高端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扩大开放合作,推动国际化水平跃升
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支持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推动标准制度创新,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努力扩大出口,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同时,加大“引进来”的力度,吸引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落地中国,推动制造业由“引进”向“引领”转变。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核心路径
王一鸣强调,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供给体系质量提升”与“创新驱动”,实现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具体包括以下五点:
完善创新生态,科技自立自强:由技术追赶转变为创新引领,鼓励原始创新,构建具有局部领先优势的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推动智能制造,推进生产方式变革:加速制造全过程数字化转型,推广“5G+工业互联网”,深化平台化、生态化发展格局。
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提升价值链:推动制造企业融入现代生产性服务体系,支持由“制造型”向“服务型”转变,持续提高产业链价值。
扩大开放,稳步参与全球价值链:持续提升制造业开放水平,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稳固出口市场,增强全球竞争力。
企业能力提升,强化创新能力:加快中小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普及,降低企业用网成本,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
展望未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通过落实上述战略,我国制造业将实现由“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在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业不断追求创新突破,提升品质品质,打造自主品牌,朝着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国稳步迈进。只要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产业升级,中国制造必将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赢得更大优势、实现创新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