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业软件取得长足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已突破4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在大趋势下,我国工业软件发展也突飞猛进,2015年至2019年,国内市场规模已经从不到千亿猛增至1720亿元,年均增长在15%以上。据预测,2020年我国工业产品收入还将突破2000亿元,未来市场成长空间在5倍以上。
2019年6月,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薛欣宇教授团队在Science China Materials上发表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汽车尾气实时监测的新型自供电式气体传感器。 这种管形器件由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吡咯(PDMS/Ppy)摩擦-气体传感单元阵列组成。摩擦-气体传感单元可以直接将气流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并输出摩擦电流。输出电流的信号强度,取决于气流中目标化学气体(CO、NH3、NO)的种类和浓度,因此,这种输出电流可以同时作为传感信号。
不过,虽然我国市场发展飞快,成绩也十分喜人,但从整体态势上来看,发展也还存在一定缺陷。其中,明显的就是国内发展与国外差距较大。在CAM、CAD、CAE、EDA、PLM等细分市场之上,90%以上的份额都被达索、西门子、新思科技等国外企业所占据,市场和技术也都被它们所垄断,这给我国产业发展以及本土企业的崛起带来了巨大阻碍。
TU Graz电子传感器系统研究所所长Alexander Bergmann说道,该产品的目的是使用测量值来确定每辆车的排放水平。研究人员希望在真实条件下监测城市和环境区域的车辆排放,而不必干预正常流动的交通。
其一是制造关键工业软件正被国外“卡脖子”。欧美企业基于雄厚工业积累,在工业软件市场占据统治地位,众多国外行业通用、专用软件大量应用于我国航空等复杂制造领域的关键生产制造环节,使得我国制造行业从设计、分析到生产管理全面存在“卡脖子”风险,这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和发展极为不利。
其二是本土工业软件发展面临国外技术掣肘风险。研发设计工业软件是制造业创新和研发新设备的核心工具,也是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各国获取竞争优势的要害所在。但目前,工业软件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的手中,如果这些国家向封锁芯片技术一样对我国实施工业软件技术封锁,那么我国技术发展将遭受持续阻力。
其三是当前产业发展可能暗藏着信息安全的风险。现阶段,我国一些重要领域大量应用着国外工业软件,为加快制造业转型,更是还在进一步加大对国外工业软件的引入和应用,但这些软件的安全问题难以彻底排查,是否存在恶意代码或后门程序难以防范。在此背景下,一旦发生信息泄露和攻击事件,将造成严重影响。
该传感器由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TU Graz)的团队开发,作为欧洲CARES(城市空气远程排放传感)项目的一部分,该传感器采用了双音叉。这些音叉最初设定为利用激光脉冲振动。当经过车辆排出废气中的颗粒通过空气传播,随后在音叉之间通过时,这些颗粒被振动激发,使得它们中的每一个产生可听信号。 存在的颗粒数量越多,排气产生的“声音”就越大。如果传感器与捕获车辆牌照的摄像机组合在一起,那么,人类用户可以识别哪些单独的汽车、卡车或摩托车超过了允许的排放水平。 研究人员希望这些传感器能够在2022年底之前投入生产,目前,研究人员计划将它们安装在参加CARES项目的城市的道路旁,如米兰、布拉格和克拉科夫等城市。
首先,是国外对于技术出口限制。当前,针对各种高科技软件出口,越来越多欧美国家进行并加强了管制,这在一定程度会影响我国下游需求的满足,但反过来想,也将倒逼国内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寻找国内替代产品,加速我国制造领域工业软件的商业化进程。所以说,国外对于技术出口的管制,辩证来看也是我国发展的一个机遇。
基于此,不管是为了防范和应对哪一种挑战,都要求我国加强工业软件核心技术的攻关,扭转现有市场发展不利局面,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现实发展中我们具体该如何做呢?在这里,有三方面的机遇值得我们去抓住:
据了解,若检查到违规车辆,则车辆所有者可能随后被罚款,扣押车辆,收取持续的车辆使用费,或禁止进入环境敏感区域等。
其次,是国内多样化需求的爆发。目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难挡,对于各行业解决方案的专业性和定制化要求正不断提升,这一方面为我国工业软件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公司很难高度贴合我国复杂的精细化场景业务,也让国内企业的成长与崛起获得良好机会。通过根植细分行业,我国企业或将迎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