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一词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繁忙的城市交通,还是在高效的生产车间,甚至在我们的私人数字助手上,智能都无处不在。但究竟什么是“智能”?它又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将从人造智能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一迷人的领域,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要理解人造智能,首先要认识到它是一个庞大且多样的集合。正如“走向智能研究院”的先驱们在其著作《三体智能革命》中所阐述的,人造智能并非单一的存在,而是由多种“体”交汇融合而成的复杂系统。这包括以人为代表的生物体——“意识人体”,以及在数字世界中存在的“数字虚体”,以及更广阔的物理实体。三者相互作用,催生了无数种人造智能系统,从简单的自动化设备到复杂的智能机器人,无不体现着这一变革的巨大潜力。
那么,人造智能究竟是什么?它是一种模仿、拓展和超越人类智能的能力,体现在各种人造系统中。我们日常所见的工业智能、人工智能、认知计算等,都只是人造智能的子集。人造智能的形成,离不开“意识人体”——也就是人类,在长期与现实世界互动、探索、创新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尽管目前人造智能的整体水平可能相当于一个5到10岁的孩子,但其发展速度却令人惊叹,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在《三体智能革命》中,将人类称为“意识人体”是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命名。它突出了人类智能的核心特征。除了具备直觉和第六感,人类还拥有其他系统难以企及的能力,例如创造力,以及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知行合一”能力。这些高维度的特质,构成了人类智慧的独特之处。相比之下,计算能力、学习能力、感知能力和资源协调能力,则是人类与人造智能系统共同拥有的能力。 这意味着,人类能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自己的智能赋予人造系统。
从“意识人体”向“人造智能”传输智慧的过程,早已在第三次科技浪潮之前就已开始。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芯片算力的提升,人类一直在尝试将解决问题的模式,复制到计算机软件和算法中。
这种“人智”向“机智”的转变,在各个领域都引发了深刻的变革。在生产制造领域,智能制造的浪潮正在掀起一场“劳动力转型”。 “人智”被提取出来,构建成模型、算法,嵌入软件和芯片,进而赋予机器自主能力,实现所谓的“机器换人”。这种“赋能”的过程, 催生了更加高效、灵活的生产模式,也为经济的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种“人智变机智”的过程,本质上是将人类的智能以显性知识的形式提炼出来,进行模型化、算法化处理。然后,这些模型和知识(包括机理模型、数据分析模型等)被嵌入到软件中,软件再被嵌入到芯片中,芯片则被集成到数字装置或模块中。最终,这些装置被安装到物理设备中,赋予机器一定的自主控制能力。 人造系统的智能,由人赋予和掌控。其源头是人的智慧,形式是知识,载体是软件和芯片,最终目的是让人造系统按照人的意愿,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行为。
展望未来,人造智能的发展将继续加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见,人造智能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医疗、教育、交通等。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人造智能发展带来的挑战。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伦理道德,确保人造智能服务于人类福祉,将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总而言之,人造智能的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开辟着全新的未来。 深刻理解人造智能的本质,持续关注其发展动向,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共同迎接一个充满智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