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工业互联网作为驱动经济变革的核心引擎,其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日,一项由我国主导制定的核心基础类国际标准,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功发布,如同明灯般照亮了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新路径。此举不仅填补了关键国际标准空白,更标志着我国在全球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
IEC:国际电工领域的权威坐标
要理解这项国际标准的深远影响,我们首先需要回溯其诞生的沃土——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性电工标准化组织,IE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并称为世界三大国际标准机构。它们共同肩负着制定全球性技术规范的重任,为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准绳和互操作性的基石。在这样一个顶级的国际舞台上,能够牵头制定核心标准,其价值和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里程碑式突破:工业互联网端边云架构的全球共识
本次成功发布的国际标准,其核心贡献在于首次系统地规范了工业互联网的“端、边、云”架构。这三大要素构成了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底座:
• “端” 代表着分布在生产现场的各类智能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它们是数据采集的源头。
• “边” 即边缘计算,位于“端”与“云”之间,负责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初步分析,提升响应速度和效率。
• “云” 则是云计算平台,提供强大的数据存储、计算和高级分析能力,支撑全局优化和智能化决策。
在过去,各国在工业互联网架构的理解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缺乏统一的指导框架。这项国际标准的出台,无疑为全球范围内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供了一个清晰而权威的蓝图。它如同设定了一个共同的语言和规则,将有助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的工业互联网系统实现顺畅的互联互通,从而极大地促进全球工业领域的技术协同与资源共享。对于致力于将自身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推向全球市场的企业而言,遵循这一国际标准,无疑将有效降低国际化阻碍,加速其全球化进程。
历时四年,全球智慧的结晶
一项国际标准的制定,绝非一蹴而就。本次发布的标准,从2018年项目启动到2022年正式发布,历经四年漫长而艰辛的研制过程。这背后,是中国专家团队的持续投入和匠心精神,以及全球多方力量的通力协作。德国、法国、韩国等多个工业强国的专家贡献了宝贵的智慧和经验,与我国团队共同面对挑战。
这四年间,全球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为国际间的协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阻碍。远程会议、线上沟通成为了常态,技术细节的协调难度也随之倍增。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作组成员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卓越的专业素养,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完成了所有技术协调与文件起草工作,确保了标准的顺利发布。这不仅是对中国技术实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全球工业互联网社群协作精神的深刻诠释。它有力地支撑了全球工业互联网技术与产业的协同发展,为构建更加互联互通的智能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内标准协同推进:为产业发展提供“灯塔”指引
国际标准为全球协作提供了指南,而国内标准则为本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绘制了详尽路线图。就在上个月,国内标准化管理机构也发布了三项重要的工业互联网国家标准,进一步夯实了国内产业发展的规范体系:
• 《工业互联网 总体网络架构》: 从宏观层面统一了国内工业互联网网络的建设范式,确保了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
• 《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应用水平与绩效评价》: 为企业评估自身工业互联网应用成效提供了量化依据,引导企业优化投入,提升效益。
•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实施指南第1部分:总则》: 为企业落地工业互联网应用提供了实操指导,降低了实施门槛。
这三项国家标准的密集发布,清晰地展现了我们顺应新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趋势的决心。它们发挥着标准的引导作用,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集中体现了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的战略考量。正如文中形象比喻的那样:“有了标准,产业发展就有了航行的‘灯塔’。”这些标准不仅提供了技术规范,更描绘了产业发展的愿景,指引着无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数字经济腾飞:工业互联网的中国实践与全球影响
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制造业和最为完整的工业门类,我国在过去十年间,数字经济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其总规模已突破45万亿元大关。尤其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应用已覆盖了国民经济45个主要大类,产业规模现已突破万亿元,连接的工业设备数量接近8000万台。这种规模化的应用实践,不仅催生了大量创新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也佐证了技术探索与应用推广的全面性。
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形成了独到的技术优势,这些都为我们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次IEC国际标准的发布,正是这种国内实践与国际贡献相互辉映的典范。它不仅将国内工业互联网的成功经验推向了全球舞台,也必将吸引更多的全球伙伴参与到工业互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中来,共同擘画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的工业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