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在举办重大国际会议或者活动的时候,都需要人类口译员来进行同声传译。但是,在全球范围内,水平突出的口译员数量毕竟有限,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并且,口译员的“出场费”很高,举办方往往要为此负担很大的成本压力。另外,对于口译员来说,同声传译工作十分繁重,要想地完成任务并不容易。
由人工智能“记忆力”突出,而且不会出现疲劳的情况,使用成本也合理可控,能够很好地应对上述问题,因而许多科技公司开始以旗下智能语音助手为基础,开发人工智能即时翻译系统,引发了一场激烈角逐。
从目前来看,谷歌的人工智能即时翻译系统仍然处于地位。作为谷歌的主要竞争对手,亚马逊也正在开发其语音助手Alexa的同声传译功能。据悉,Alexa的同声传译语言库已经涵盖了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
日前,我国BAT三巨头之一的百度公司也发布了一款人工智能即时翻译工具。据了解,百度的人工智能即时翻译在时间延迟方面的表现十分优异,甚至要优于谷歌。不过,百度人工智能即时翻译工具现在仅支持中英和英中的双向互译,以及英语到德语的单向翻译,语言库有待进一步提升。
除了百度外,我国的科大讯飞和搜狗等公司也开发了人工智能即时翻译工具。其中,科大讯飞的产品不仅能够支持中文与33种语言的即时互译,还能识别多种地方方言;搜狗的人工智能即时翻译工具也开始步入商用阶段。
人类口译员将被取代?
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即时翻译的发展将会影响到人类口译员的饭碗,甚至是完全取代这些人的工作。但是,百度科学家梁煌的表态值得深思,“我们希望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减少人类口译员的压力。我们并不试图取代人类口译员,未来我们将继续依赖这些口译员在重大场合提供更加一致和的翻译”。
虽然人工智能正应用与越来越多的生产与生活场景,推动了不少行业的全新变革,在很多方面都展示出独特的优势。不过,人工智能并非,其在某些领域的确优于人类,但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代替人类的存在,一如在同声传译领域。
首先,人工智能还不擅长主观事务。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特性来看,其对于数字、数据等客观现实信息更为敏感,往往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但是人类的语言是主观的,在表达过程中,不仅有语法、语义的差别,而且有时候还要考虑语调和口音的影响。
另外,人工智能还未到达强人工智能阶段,一般比较“死板”。在翻译中,很多人会通过双关、暗示、讽刺来表达观点,然而人工智能对于这些部分显然不具备领会能力。因此,人工智能即时翻译在表达时并不能完全转达原话者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