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应以人为本

   2019-10-23 工业品商城129
核心提示:系统集成是智能建筑技术的关键点与重要标志。它不是单纯的高技术产品的简单堆砌、合成,而是综合运用高新技术来满足人的需要,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的品质,更好地为人服务,以人为本。用户的需求决定着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内容与发展。智能建筑的直接受益者是在其中生活、工作的人,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主题,而不是为集成而
     系统集成是智能建筑技术的关键点与重要标志。它不是单纯的高技术产品的简单堆砌、合成,而是综合运用高新技术来满足人的需要,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的品质,更好地为人服务,以人为本。用户的需求决定着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内容与发展。智能建筑的直接受益者是在其中生活、工作的人,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主题,而不是为集成而集成。
建筑智能化应从形势走向实效
    我国建筑智能化的主要问题是开通率不高、运行效率低。在发展较快的上海,1998年技术监督局抽查的10幢智能建筑中,仅2幢运转良好,3幢一般,5幢不合格。使建筑智能化从形式走向实效是发展智能建筑产业一项极其迫切的任务。因此,过分强调完全集成不宜提倡。系统集成应按实际需要而为,必须从技术、经营与服务等多角度去全面理解集成的内涵。
智能化应尽显智能本质
    智能建筑的“智能”体现在:建筑物能“知道”建筑内外所发生的一切;能“确定”并“采取”最有效的方式,为业主提供舒适、方便、安全;能迅速“响应”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业主的各项需求。目前我国智能建筑尚没有很好体现其智能本质。为了使智能建筑得以名副其实,有必要引入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等技术。
    在建筑消防系统中,已有神经元芯片用于传感器及火灾报警分析的报道。在楼宇自动化系统中,用神经网络原理实现设备系统智能总线控制,将模糊逻辑应用于设备自适应控制和鲁棒控制等,专家系统应用于设备故障诊断和分析,实现系统故障的预诊断和预处理等,也有报道。
    节能和保护环境是时代的主题。因此,智能建筑能耗的监控对其运行的经济效益有直接意义。能耗监控应能预测负荷并规划能源的使用。建筑能耗涉及多方面内容,若用传统方法进行计算和预测,过于复杂,效果也不甚理想。把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可以有效地预测负荷,合理地调度能量的使用。
    例如,高层建筑热动力学参数模型本质上为分布参数系统,应用系统辨识也很难获得其精确地数字模型,控制效果可想而知。而人工神经网络允许在模型理论不完善的情况下,构成一种具有自学习、自适应的体系结构,在与外界信息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一种非线性映射或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以正确反映输入与输出关系而不必预先知道这种关系的精确数学模型。基于环境条件,如光照、室温、干湿度等,自动调节供热通风系统,甚至可以自动调整采光角度。可较圆满地对能耗实现智能控制,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市场要规范
    据国外权威机构预测,在二十一世纪,全世界智能大厦的50%将兴建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里。由于目前尚无全国统一的智能建筑标准,虽有少数省市制定了地方标准,如上海市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但多数地区仍处于“标准、规模真空”状态。外国大公司趁机大肆发动舆论宣传,以期造成人们的心理定式,误导有关从业人员。有的地区居然把外国标准搬来,全然不顾国情。
    国外厂商诱人的光纤到桌面、千兆比网络解决方案等宣传,其目的主要是商业利润,有的尚没有成为工业标准、在国外还在试用,不适应目前中国的需求。如不加以区分和识别,极易使中国的智能建筑投入产出比很低,造成巨大投资浪费。
    对于智能建筑系统产品,当前首要任务是开发基于开放标准的相关产品。由于信息的封闭,产品的垄断性及不兼容性,在一座智能大厦中,往往采用某个公司的系列产品,因而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旦采用一家公司标准、系统,该大厦的技术即被其垄断。由于不同公司的产品不能实现所有零部件的互换,系统之间更是难以相连,必须在系统中全部采用其产品,并在以后维修过程中也要用其配件。外国设备厂商一旦撤离或倒闭,求助无门之尴尬局面就无法避免了。国内虽有类似产品的生产厂商,但产品质量堪忧。据悉,国家《智能建筑设计标准》预计今年年底可望出台。此外,应用软件及配套产品的本土化也不容忽视。从操作系统、服务器、开发工具到数据库系统,都可采取自由软件与国产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形成开放型系统与产品。只有如此,才能降低工程成本,全面占领中国这个大市场,从而带动制造业、IT业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