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近日,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该指南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加速构建完善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根据规划,到2026年,我国将显著提升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计划新制定与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旨在加速形成一套能够有效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同时,将组织超过1000家企业开展标准宣贯与实施推广活动,以期标准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方面的成效得到进一步凸显。在国际层面,指南目标是参与制定20项以上国际标准,以此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化协同发展,贡献中国在这一前沿领域的技术理念和实践经验。
这份《指南》的亮点在于其构建了一个覆盖人工智能产业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框架。该框架重点围绕基础共性、基础支撑、关键技术、智能产品与服务、赋能新型工业化、行业应用、安全治理等七大维度展开。在“基础支撑”标准层面,指南将进一步夯实人工智能产业的技术根基,对数据、算力、算法等核心技术要素进行规范。在“关键技术”标准方面,将聚焦文本、语音、图像等关键领域,对技术要求进行明确规范,为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落地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将重点规范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改造以及重点行业智能化升级方面的技术要求,这预示着人工智能将更深层次地赋能实体经济。
专家解读:标准是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与“通行证”
对于这份《指南》的意义,参与主要编写工作的专家进行了深入解读。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董建指出,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并加速渗透到各行各业。数据显示,我国已建立起超过400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以及超过4500家的人工智能企业,这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董建强调,标准在规范行业发展秩序、设定市场进入门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布局人工智能安全治理规范,我们可以明确技术发展的‘红线’,切实保障产业的安全‘底线’。”他进一步阐述,标准是衡量和决定产业质量的关键要素。一方面,不断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的标准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明确的“规矩”;另一方面,通过标准的约束力,可以倒逼产业不断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化蓬勃兴起、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尤为关键。董建表示,未来将把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制定的标准,作为国际交流的“通用技术语言”、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新产业标准化工作加速推进,勾勒未来发展蓝图
《指南》的发布,也反映出我国在新兴产业标准化制定方面的加速态势。标准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关键要素,其体系化建设不仅能加强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更能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实现“谋定而后动”。
在未来产业领域,今年7月1日,相关部门已公示了《脑机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方案》和《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方案》。在新兴产业方面,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也迎来了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公示,分别是《智能网联汽车时空数据传感系统安全基本要求》和《智能网联汽车时空数据安全处理基本要求》。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董建表示,标准化在全新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推动前沿技术的落地应用、加速产品的迭代升级以及构建健康繁荣的产业生态,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新兴产业而言,健全的标准体系能够显著降低前期的试错成本与重复性资源投入,同时强化产业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建立起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为所有参与者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尽管当前我国不少新兴产业的标准体系尚存在不够健全、先进性不足、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但通过充分发挥标准的行业指导作用,就能引领这些新兴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