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各行各业的格局,工业领域亦不例外。企业纷纷将目光聚焦于这一颠覆性技术,积极探索其在核心业务中的应用潜力,以期实现技术跃迁与效率提升。
行业巨头竞逐工业大模型:从通用到垂类,精细化应用日益凸显
近期,工业领域的大模型研发与应用进入了爆发期。2024年3月,一家专注于工业智能的企业发布了升级版工业大模型(AInno-75B),该模型在通用性能上已达到750亿参数级别。其能力边界得到显著拓展,能够更高效地处理海量知识管理、进行复杂逻辑推理、编排长流程任务,并能赋能Agent智能体的运作,同时在更多工业模态(如视觉、文本、三维等)的生成方面展现出强大实力。
在传统上高度依赖专业知识和高门槛技术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以往的市场格局长期由海外厂商主导,复杂的用户界面和陡峭的学习曲线曾是普及的阻碍。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国内企业正加速推出自主可控的创新解决方案。例如,“ChatCAD生成式辅助工业设计”应用,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能够快速理解设计师的创意构想,并自动生成初步的工业设计图。这一类应用不仅大大降低了设计门槛,还支持将生成的设计导出至传统CAD软件进行精细化的后续编辑。
不止于此,多家行业领导者也在积极构建其垂类领域的大模型。一家知名的显示技术企业在2023年底推出了其显示工业大模型。该模型基于其深厚的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技术基础,融合了在半导体显示行业长期积累的知识和宝贵经验,覆盖多个细分业务板块。特别是其“缺陷检测视觉大模型技术方案”,已经成为产线缺陷模型迭代和检测系统上线效率提升的关键驱动力,效果提升超过10倍。
在新能源领域,一家领先的风电设备制造商在2024年3月,将其多年积累的海量风机运行数据以及行业知识库进行了深度融合,构建了专属的风电行业大语言模型。模型集成的风机故障智能诊断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超过95%的诊断准确率,显著提升了设备运维的可靠性与效率。
而在光伏制造领域,一家重要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在2024年5月,成功部署了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生产合规视频检测技术。该技术能够在生产过程中,每隔18秒就对12串组件进行缺陷判断,并能精确识别和追溯缺陷组件的具体来源流水线及机台,极大地提升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控水平。
老牌软件巨头开启转型之路,拥抱AI与云计算
与此同时,老牌的工业软件巨头也在积极应对技术变革的挑战。一家全球知名的软件公司,其2023财年的总收入达到了20.97亿美元,同比增长8%。虽然其CAD软件在这一财年收入小幅下滑(-4%),但公司正通过推出新一代CAD产品和基于云的解决方案来重塑市场地位。
最新发布的Creo软件新版本(第十一个版本)及Creo+SaaS CAD解决方案,旨在赋能客户更早地将仿真分析融入设计流程,从而加速产品上市周期、提升初始产品质量并降低制造成本。公司高层强调,产品设计阶段对产品的碳排放影响占有80%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必须将节能减排的重点前移至研发环节,通过选择更利于回收、更低制造成本的材料,以及进行产品轻量化设计,来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事实上,这家公司早在多年前就开始了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通过一系列的战略性收购,包括物联网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及云原生CAD软件和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些举措标志着其全面布局SaaS云化工业软件战略的开端。
近期,该公司更是积极与微软Copilot展开协作实践,旨在赋能企业实现更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型。未来,公司将系统性地在Creo、PLM、ALM(应用生命周期管理)、IoT/AR(物联网/增强现实)以及SLM(服务生命周期管理)等多个产品领域,全面推出其在AI大模型方向上的最新应用和技术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