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无疑为光伏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此次修订,从减少产能过剩、提升技术门槛、加强质量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激励标准制定以及强化动态管理等六个维度,聚焦行业深层痛点,旨在引导行业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然而,政策的积极信号并未能立即抵消当前产业链普遍面临的严峻挑战。7月10日,多家光伏上市公司密集发布的半年度业绩预告,普遍呈现出大幅亏损的态势。隆基绿能、通威股份、TCL中环等行业巨头,均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亏损数亿元至数十亿元不等。
普遍预亏:价格战下的行业阵痛
从已披露的业绩预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一窥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所经历的“寒冬”。
• 硅料环节:通威股份从去年同期的高额盈利(约132.7亿元),转为预计上半年亏损30亿元至33亿元。公司解释,虽然市场需求整体向好,但产业链各环节价格的全面大幅下降、持续低迷,导致光伏业务经营亏损。尽管饲料及产业链业务表现稳健,逆势增长,但仍不足以弥补光伏业务的亏空。新特能源的处境更为严峻,从去年同期的盈利47.59亿元,预计上半年亏损7.8亿元至9.5亿元。尽管公司多晶硅产能充分释放、销量大增、生产成本下降,但多晶硅平均售价的腰斩,使得该环节业务成为盈利的主要拖累。
• 硅片环节:隆基绿能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亏损48亿元至55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上限更是高达55.39亿元。与去年同期91.78亿元的盈利相比,跌幅惊人。公司指出,虽然组件销量同比增长,但光伏行业整体供需错配、产品售价大幅下降,导致“增量不增收”。更为沉重的是,公司对参股硅料企业的投资收益锐减,并需计提高达45亿元至48亿元的存货减值准备。TCL中环的亏损幅度也近30亿元,同样受困于供需失衡加剧、行业竞争博弈。尽管如此,TCL中环仍能保持经营性净现金流为正,显示出其在运营管理上的韧性。
• 电池与组件环节:爱旭股份预计上半年亏损14亿元至20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上限达到27亿元,与去年同期的盈利形成鲜明反差。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导致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下降,存货跌价准备大幅增加成为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晶澳科技同样由盈转亏,预计亏损8亿元至12亿元。其他光伏新势力厂商,如双良节能、弘元绿能、京运通等,也纷纷披露了由赢转亏的业绩预告,普遍面临主营业务毛利率大幅下降及存货跌价准备大幅上升的问题。
寻求曙光:价格底部与业绩拐点的预期
在普遍亏损的严峻形势下,受访业内人士的观点为行业带来一丝希望。他们普遍认为,目前光伏行业正处于周期运行的底部阶段。从已披露的业绩预告来看,亏损幅度在市场预期之内。随着行业供需格局的逐步改善,以及价格触底,光伏企业有望在下半年迎来业绩的拐点。
目前,仅有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这三家企业尚未披露半年度业绩预告,其经营状况备受市场关注,它们的表现或许能为判断行业整体走向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此次《规范条件》和《管理办法》的修订,无疑是对行业病灶的一次精准“诊断”和“对症下药”,旨在从源头上解决部分企业的盲目扩张和技术落后问题,引导行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尽管短期内,价格战带来的阵痛仍在持续,但政策的指引与行业内在的调整力量,预示着光伏行业正蓄力走出当前的低谷,迎接下一轮的增长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