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LC产业的时代呼唤:“中国系”PLC的战略定位、发展路径与未来展望

   2025-11-04 工业品商城35
核心提示:摘要:在全球工业自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PLC产业正面临关键的转型升级期。本文在梳析当前国内PLC市场的现状、技术差距及突出挑战的基础上,着重提出并阐述了“中国系”PLC的发展战略。文章详细定义了“中国系”PLC的核心内涵、产品定位、技术突破方向、市场进入策略和标准化建设的必然性,旨在为我国PLC产业独立

摘要:

 在全球工业自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PLC产业正面临关键的转型升级期。本文在梳析当前国内PLC市场的现状、技术差距及突出挑战的基础上,着重提出并阐述了“中国系”PLC的发展战略。文章详细定义了“中国系”PLC的核心内涵、产品定位、技术突破方向、市场进入策略和标准化建设的必然性,旨在为我国PLC产业独立自主、高质量发展提供清晰的路线图。

引言:

 工业自动化是现代工业的血脉,“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强大的工业控制自动化系统支撑,其中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扮演着核心角色。长期以来,PLC市场被欧系(西门子、施耐德)、美系(罗克韦尔、GE)和日系(三菱、欧姆龙)三大流派主导。在国家安全、供应链韧性及产业自主可控的战略需求驱动下,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发展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PLC产品已刻不容缓。本文旨在基于中国PLC产业的现状与挑战,提出并深化“中国系”PLC的发展构想。

一、“中国系”PLC的战略定位与发展内涵

 “中国系”PLC,不是简单地复制或模仿现有技术,而是面向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需求,独立自主研发、安全可靠、具备“根技术”的企业和产品集合。它强调:

1. 自主可控的根技术: 基于国产自主的CPU处理器、实时操作系统、核心软件算法等,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自主研发,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具备原生安全能力。

2. 中国化设计理念: 深入理解中国工程师的工程习惯、思维模式以及国内多样化的工业应用场景,提供符合本土需求的产品特性和使用体验。

3. 应对复杂应用需求: 重点满足国防军工、关键基础设施(如电力、水利、轨道交通、石油石化、冶金等)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对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强实时性的严苛要求。

二、 对标三大流派,研判“中国系”PLC的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

“中国系”PLC的发展,并非完全独立于国际市场,而是要在对标三大流派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1. 市场定位:中高端优先,兼顾经济性

1. 对标欧系、美系(中大型PLC): 欧系和美系PLC以功能强大、性能卓越、适用于重大装备和关键基础设施而闻名,占据中大型PLC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为了实现高水平的自主可控,“中国系”PLC需重点在中大型PLC产品上实现突破,对标其在过程控制、通信控制、高端功能(如热备冗余、先进控制算法)等方面的优势。

2. 借鉴日系(小型PLC): 日系PLC以集成度高(如精巧的体积)、编程接近传统电气控制、功能实用且经济性强而著称,在OEM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在发展高端产品的同时,“中国系”PLC也应兼顾小型PLC的市场需求,提供性价比优势,快速占领中小型机电自动化设备市场。

3. “中国系”价格策略: 综合考虑国内基础软硬件生态特点、产品指标能力及应用场景,建议“中国系”PLC价格定位居中,低于欧美系产品,略高于日系产品。

2. 核心目标市场:带动效应与生态构建

1. 先期聚焦关键领域: 国防军工和关键基础设施领域是“中国系”PLC的首要目标市场。这些领域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对PLC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自主性要求极高。通过在这些领域的成功应用,建立“中国系”PLC的品牌信誉和技术标杆。

2. 发挥行业带动作用: 以重大装备和重点领域的成功示范,逐步带动PLC技术标准、应用模式和生态体系的形成,然后向制造业其他通用领域(如汽车、电子、烟草、食品等)推广。

3. 产品特性攻坚方向:

1. 高性能与强实时性: 采用专用SoC+实时OS的架构,实现“纳秒级指令处理速度、微秒级同步精度”,在复杂过程控制与高速离散控制、运动控制方面实现技术突破。

2. 过程控制与离散/运动控制的融合: 欧美系PLC在过程控制方面优势明显,日系PLC在离散和运动控制方面有专长。“中国系”PLC的中大型产品应在过程控制(支持复杂浮点运算、高精度模拟量处理、PID算法快速实现)和离散控制上均具备优势;小型产品则可侧重于运动控制(提供专用定位指令,简化复杂动作控制)。

3. 通信能力的自主与开放: 摆脱日系PLC网络协议的封闭性,采用开放的工业通信协议(如Ethernet/IP, PROFINET等)作为基础,并积极研发和推广自主可控的通信协议(如基于IPv6的TSN等),实现与第三方设备的无缝接入,构建互联互通的生态。

4. 原生安全能力: 从硬件到软件,植入“安全设计”(Security by Design)理念,具备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机制,满足网络安全和功能安全的要求。

三、“中国系”PLC的控制逻辑编程与易用性创新

软件是PLC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中国系”PLC在编程理念上,需要融合各家之所长,并结合国内工程师的实际需求。

1. 借鉴欧美系的严谨与高效:

1. 结构化与模块化: 采用与计算机编程类似的思维,强调结构化编程,支持丰富的函数块、程序块、组织块,方便调用与复用,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2. 高级语言支持: 具备支持C/C++等高级语言编程的能力,在编写复杂控制算法、处理大规模数据时,能显著提升开发效率。

2. 融合日系的点状图形化与直观性:

1. 直观易学: 借鉴日系PLC的图形化编程理念,提供直观的逻辑图(Ladder Diagram)、功能块图(Function Block Diagram)等编程方式,降低学习门槛,方便传统电气工程师快速上手。

2. 组态简便: 集成易于理解和操作的组态工具,简化硬件配置、IO映射、通信设置等流程。

3. “中国系”的融合与创新:

1. 通用性与专业性并存: 设计一套既能满足复杂控制场景(如高级算法、多轴联动)的逻辑,又能实现直观编程和组态的集成开发环境(IDE)。

2. 工程导向: 强调工程一体化,将PLC编程与上位监控(HMI/SCADA)、伺服驱动、机器人等软件集成,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协同开发,减少工程重复劳动。

3. 国产化开发环境: 确保IDE和底层软件完全自主研发,具备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

四、 标准化:支撑“中国系”PLC发展的战略基石

标准化是构建“中国系”PLC生态、确立技术话语权、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1. 现有标准的评估与不足:

1. GB/T15969系列(IEC61131等同采用) 是我国PLC行业的基础标准,为产品互联互通打下了基础。然而,国际标准主要反映西方工业逻辑,对于我国在关键领域(如国防军工、能源安全)的特殊需求,可能存在不足。

2. 我国在PLC的核心技术、原生安全性、自主通信协议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现有标准体系未能完全涵盖这些前沿和战略性问题。

2. “中国系”PLC的标准化方向:

1. 自主化标准引领: 在核心软硬件(如CPU指令集、实时OS接口)、关键算法、自主通信协议(如基于TSN的工业互联网协议)等方面,制定并推广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

2. “内生安全”标准化: 严格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在《信息安全技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内生安全”的设计、开发和测试标准,为关键基础设施提供安全保障。

3. 功能安全与高可靠性标准: 参照国际IEC61508、IEC61511等标准,结合国内具体应用场景,制定符合国情的“中国系”PLC功能安全和高可靠性标准,确保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运行。

4. 工程生态与互操作性标准: 推动PLC与HMI、SCADA、MES以及机器人、驱动等设备的标准化接口,打造开放、兼容的“中国系”PLC工程生态,减少集成难度。

5. 积极参与与主导国际标准: 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修订,牵头制定相关领域国际标准,提升中国在PLC技术领域的话语权。

五、 未来发展展望与国家建议

“中国系”PLC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企业、科研机构的协同努力:

1. 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 将“中国系”PLC的研发与应用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给予持续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2. 聚焦核心技术研发突破: 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强强联合,在FPGA、专用CPU、RTOS、编译器、底层驱动等“芯片-系统-软件”全链条实现突破。

3. 打造开放的产业生态: 鼓励第三方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参与,共同构建繁荣的“中国系”PLC应用生态。

4. 深化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 建立面向“中国系”PLC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5. 以应用驱动技术进步: 充分发挥国防军工、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牵引”作用,通过实际项目的成功案例,快速迭代技术,提升产品性能和可靠性。

结论:

 “中国系”PLC的战略构想,是面向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独立自主、安全可控的必然选择。它以自主研发为核心,以中国化设计理念为指导,以关键领域应用为突破口,以标准化建设为支撑。通过清晰的战略定位、务实的产品策略、创新的软件及工程理念,以及坚定的标准化步伐,“中国系”PLC必将打破现有市场格局,成为支撑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在全球工业自动化舞台上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