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LC产业深度解析:突破、短板与标准化之路

   2025-11-04 工业品商城19
核心提示:在席卷全球的工业自动化浪潮中,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现代工业生产的“神经中枢”,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和国家安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中国PLC产业在技术、产品和市场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然而,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国产PLC在功能性

 在席卷全球的工业自动化浪潮中,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现代工业生产的“神经中枢”,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和国家安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中国PLC产业在技术、产品和市场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然而,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国产PLC在功能性能、易用性、可靠性、通信协议、产品型谱和标准化等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短板。本文将深入剖析当前中国PLC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核心挑战,并重点解读其标准化工作所处的阶段与未来方向。

一、 国产PLC的“硬核”突破与鲜明特色

中国PLC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演变,涌现出40多家生产厂商,形成了头部企业引领、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1. 头部企业的产品布局与市场定位:

1. 信捷电气: 作为国内PLC领域的佼佼者,信捷研制了XD/XC系列小型PLC和XL薄型卡片式PLC等,主攻高性价比市场,广泛应用于太阳能、隧道工程、纺织机械、动力设备、煤矿设备、中央空调等中小型自动化控制场景。其产品特点是灵活、经济,易于中小企业和特定应用场景落地。

2. 汇川技术: 汇川在通用自动化领域享有盛誉,其推出的高性能H3U、通用型H2U-XP、经济型H1U-XP等系列PLC,与自家的驱动执行类产品深度整合,形成了强大的系统协同优势。产品多应用于电梯、空压机、机械手、3C制造等对性能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领域。

3. 和利时: 和利时在项目型市场积累了深厚经验,其LE小型PLC、LK中大型PLC以及LKS安全性PLC产品,服务于包装机械、机床等OEM设备,同时在市政、隧道、轨道交通等对稳定性、安全性和系统集成要求极高的项目型行业实现了广泛应用。

2. 自主化探索的战略意义:

 除了上述头部企业,中控技术、合信、亿维等国内企业也推出了各具特色的PLC产品。然而,大部分国产PLC的研制仍依赖于进口的软硬件平台。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这种依赖性带来了潜在的供应链风险和自主保障的挑战。

  正因此,以电子六所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和部分企业,正积极推动“自主安全PLC”的研发。他们通过采用国产CPU处理器(如飞腾CPU)和自主开发的软件平台,成功研制了IL40、IM30、IS20系列自主安全PLC产品,并已在国防军工、能源、市政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实现批量应用。这标志着中国在核心控制技术领域正加速摆脱对外依赖,迈向真正的自主可控。

二、 国产PLC面临的严峻挑战:“小弱散”的结构性困境

尽管在技术和市场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PLC产业整体上仍呈现出“小、弱、散”的结构性问题。

1. 市场规模与产品谱系:

1. 市场规模偏小,行业集中度低: 各厂商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整体市场占有率与国际巨头(如西门子、罗克韦尔)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 产品谱系不完整: 目前国产PLC产品以小型PLC为主,能够提供覆盖高中低端、不同复杂度应用的完整产品谱系的企业尚不多见,难以满足所有细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2. 核心技术与软件的短板:

1. 依赖进口软硬件: 大多数国产PLC产品基于进口的CPU、FPGA以及嵌入式系统进行开发,在核心硬件层面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2. 先进控制软件的缺失: 许多企业直接购买或借助国外通用的控制软件内核(如CoDeSys、KW-Software、OpenPCS),而非自主研发高性能、易于集成的底层控制软件和先进控制算法。这导致在实时性、指令处理、数据存储、数据交换以及特定应用功能方面,与采用专用SoC和实时操作系统的国外高端PLC存在较大性能差距。

3. 易用性与开发效率低: 国产PLC的逻辑编程软件往往仅集成PLC自身的编程与开发功能,缺乏与监控、驱动执行等一体化的工程设计能力。在与第三方系统集成时,需要大量的手动导入导出、繁琐的接口配置,导致工程开发效率低下,用户体验差。例如,与国外主流软件(如西门子TIA Portal)集成了PLC编程、仿真、监控等功能,实现全局变量可用不同,国内PLC在联调时则需频繁进行变量点的手动交互。

3. 通信协议自主性不足:

1. 受制于国际标准: 国内PLC生产商在自主通信网络协议的研发能力方面相对不足,大多直接采用IEC国际标准或基于开源代码的工业现场总线(如EtherNet/IP、PROFINET)。

2. 定制化开发困难: 受制于既定标准,国产PLC在修改优化协议指标、实现定制化开发方面存在较大难度。接入执行机构时,往往需要增加转换接口,这不仅增加了系统复杂性,还可能降低响应时间,在复杂控制应用中暴露出功能不足或性能不达标的问题,严重限制了产品的拓展性和适配性。

3. 生态系统壁垒: 国外主流厂商多构建了完善的软硬件生态系统,其自主研发的通信协议能够实现“一网到底”,方便了上下层系统的无缝连接。国内厂商则缺乏这种生态整合能力。

4. 产品型谱不全与解决方案整合乏力:

1. 单一产品线: 国外成熟的自动化厂商通常提供覆盖感知、执行、控制、监控等全方位的自动化产品,能够快速构建一体化解决方案。而国内PLC厂商产品线相对单一,缺乏上下游配套产品,难以提供系统级整体解决方案。

2. 系统集成复杂且性能优化受限: 国内企业倾向于选用不同厂商的产品来构建整体解决方案,这导致产品接口、功能定义、质量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产品间的匹配性不如国外同一厂商集成产品。这种碎片化的组合难以从系统层面优化整体性能、控制效率和可靠性,反而增加了系统设计复杂度和调试难度。同时,工程师也难以实现“一站式采购”。

三、 标准化建设:引领产业发展的“指挥棒”

标准化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引导技术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在PLC领域,中国一直在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

1. GB/T15969系列标准:中国PLC的“基石”

 国内PLC及系统标准化工作主要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可编程序控制器及系统分技术委员会(TC124/SC5)负责。其核心标准——GB/T15969系列,自1995年首次发布以来,便以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EC61131为基础,不断完善。截至2022年,该系列已涵盖9个正式发布的部分(第10部分正在审查),覆盖了PLC的通用信息、设备要求与测试、编程语言、用户导则、通信、功能安全、模糊控制编程、应用导则以及XML交换格式等关键领域。这为我国PLC产品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和互操作性基础,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国际标准接轨。

2. 拓展性与安全性标准:

除了核心的GB/T15969系列,中国在PLC功能评定、信息安全和工程集成等方面也制定了相关标准:

1. 性能评定: GB/T36009为PLC的性能指标、测试和评定方法提供了依据。

2. 可靠性与适应性: GB/T36011规范了PLC的出厂前环境适应性试验和例行试验。

3. 系统集成: GB/T37391对PLC成套控制设备的使用条件和功能要求进行了规范。

4. 信息安全: GB/T33008.1及相关标准(如正报批的《信息安全技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安全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价方法》)构建了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系列标准。GB/T41274更是从“内生安全”的角度,对PLC系统自身安全提出了要求。

3. 行业应用与军用标准:

1. 行业应用: GB/T40329针对工业机械电气设备及系统中数控设备PLC的编程语言专用模块编程进行了规范;GB/T37761则聚焦于电力变压器冷却系统PLC控制装置。

2. 军用规范: 在国家安全领域,首个PLC国军标《军用可编程控制系统通用规范》已完成编制并进入报批阶段,旨在提升军用PLC系统的自主可控性和安全性,保障国家战略安全。

四、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面对挑战,中国PLC产业需要多管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1. 加强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重点突破专用SoC芯片设计、实时操作系统、先进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摆脱对进口软硬件的依赖,提升PLC的内在性能与可靠性。

2. 提升软件的集成性和易用性: 投入资源研发一体化的工程开发软件,实现PLC编程、仿真、调试、监控的无缝集成,降低使用门槛,提高工程效率。

3. 构建自主通信协议与生态: 加大在自主工业网络通信协议研发的投入,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协议体系,并推动其在产业内的普及应用,构建开放、兼容的生态系统。

4. 完善产品型谱,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 丰富产品线,从小型PLC逐步向中大型、高性能、功能安全等高端产品延伸,并积极整合上下游产品,提供面向行业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

5. 强化标准化主导权: 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同时加强我国特有技术和应用需求的标准化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PLC标准体系,并通过标准化有效引导产业发展,掌握行业话语权。

6.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培养高素质的PLC研发和应用人才。

结论

 中国PLC产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尽管面临诸多短板,但自主化探索的决心和在标准化建设上的努力,为国产PLC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生态构建与标准化引领,中国PLC产业必将能够克服当前挑战,逐渐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最终实现独立自主、安全可靠的工业自动化发展目标,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国家工业安全贡献更强大的力量。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