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的解读,为我们深入剖析了工信部此次修订**《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的深层背景与核心考量。此次修订,绝非简单的政策更新,而是一套旨在引导光伏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组合拳”**。
江华指出,《规范条件》自2013年发布以来,已历经多次适时修订,在技术指标、产能利用、生产能耗等方面提出要求,有效促进了光伏产业的升级发展。截至2023年底,纳入规范名单的企业已覆盖行业主要骨干的60%以上,并被产业各方广泛认可和应用,证明了其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然而,当前光伏行业正面临高速增长下的新一轮行业震荡周期。江华坦言:“目前,行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进入了新一轮的行业震荡周期,产业阶段性供需失衡,产业链价格快速下滑,企业经营承压。”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内对加强行业自律、减少内卷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也迫切需要宏观行业管理政策层面的优先支持,以引导形成有利于有技术、有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这将有助于避免低水平的盲目扩张,优化产业发展秩序,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统一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此次修订的《规范条件》和《管理办法》,正是顺应了行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最新趋势的必然之举。
修订内容亮点解析:精准施策,优化产业供给与发展环境
本次修订的《规范条件》和《管理办法》在多方面展现了其前瞻性和针对性:
• 抑制低水平重复扩张,优化供给结构:
《规范条件》明确继续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扩张。此外,对于多晶硅以外的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从20%提升至30%。江华认为,在当前严峻的供需形势下,加强供给端的调控是加快推动供需平衡的关键举措。此举意在提高投资门槛,用经济杠杆引导企业更加审慎地进行产能扩张,从而缓解行业供过于求的局面。
• 深化绿色制造,引领可持续发展:
《规范条件》进一步丰富了绿色制造的内容,旨在提升产业的绿色发展水平。具体措施包括:
• 提高电耗和水耗指标:对现有及新建多晶硅、硅锭、硅棒、硅片、电池、组件项目提出了更严格的电耗和水耗要求。
• 强化生产过程绿色化: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环保要求。
• 鼓励参与绿色低碳标准制定: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光伏行业绿色低碳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 推动光伏产品回收利用:引导企业开展光伏产品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 增加碳足迹核算要求:鼓励企业开展光伏产品碳足迹核算,提升产品的环境竞争力。
• 鼓励ESG信息披露:倡导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等认证,并开展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信息披露,提升企业透明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 提升标准供给水平,增强产业“软实力”:
《规范条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太阳能光伏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的制修订以及国际标准化活动。江华强调,提升标准供给水平是提升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软实力”的关键,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化,能够更好地塑造中国光伏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 强化动态管理,提升政策实效:
关于加强规范名单的动态管理,“有进有出”被视为充分发挥政策实施效果、提升政策实施水平的必要举措。这意味着入选名单的企业将面临持续的评估,不达标者可能被“撤销”,从而激励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保持在行业前列。
• 对接技术趋势,提高产品技术指标:
《规范条件》紧密结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提高了相关产品技术指标。特别是,基于N型单晶电池和组件逐渐成为技术发展主流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对N型电池、组件等产品的相关要求。
江华透露,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通过组织座谈交流,并基于第三方机构的测试数据,测算了业内N型TOPCon单晶电池的平均效率已达25%。据此,《规范条件》中规定现有项目N型单晶硅电池平均效率不低于25%,这一指标设定符合行业实际。他进一步指出,该指标的取值方法对引导N型单晶电池、组件效率的科学准确标定,以及促进行业长期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政策的制定是基于科学的数据和行业的发展规律,旨在引导技术进步,而非脱离实际的“拍脑袋”决策。
总而言之,工信部此次修订的《规范条件》和《管理办法》,是一次兼具紧迫性与前瞻性的政策调整。通过精准施策,聚焦供给侧改革、绿色发展、标准化建设和技术升级,这套政策组合拳旨在引导中国光伏产业在经历周期性震荡后,能够加速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并在全球光伏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