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正展现出强劲的生产动能和坚定的结构优化决心。一方面,各地开足马力推动重大项目和企业生产,经济先行指标回暖;另一方面,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体量庞大的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深层次转型。
一、 生产加速,景气回暖:有效投资驱动经济升温
在多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和企业满负荷生产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景气水平正在稳步回升:
1. 景气指数改善: 1月份 制造业PMI 录得 49.2%,较上月上升 0.2个百分点,显示出景气水平的回升趋势。
2. 大型企业领跑: 大型企业PMI达到50.4%,高于荣枯线,表明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动力充足。
3. 生产与供应链提速: 生产指数上升1.1个百分点至51.3%,供应链效率同步提升,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上升0.5个百分点至50.8%,保障了生产的顺畅进行。
4. 投资支撑有力: 浙江(9770亿元)、江西(6805亿元)等地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为全年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有效投资基础。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强调,中国作为保持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正通过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的崛起。专家普遍认为,尽管环境复杂,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二、“老树发新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国家战略重点
作为制造业的“基本盘”(占比超80%),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选择。各地已针对性地制定了转型路线图:
• 加速数字化改造: 广东计划新推动920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宁夏计划新建2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1000家上云企业。
• 培育“专精特新”: 广东目标新培育超过25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工信部数据显示,数字化转型成果显著,截至2023年底,已培育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和509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三、 2027年愿景与具体施策:技术赋能实现“双降”
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为未来几年的转型工作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转型目标(到2027年):
• 发展水平提升: 传统制造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面实现明显提升。
• 核心指标突破: 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将超过 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 70%。
• 环境效益显著: 工业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关键举措聚焦“四化”:
1. 创新驱动,迈向中高端: 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聚焦钢铁、有色、轻工等重点行业。
2. 数智赋能,全面推动: 广泛应用5G、工业互联网、智能控制等技术,升级生产运营模式(如山东临沭的实践)。
3. 绿色低碳,节能降碳: 2024年力争新培育100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并试点推行“企业绿码”,打造绿色消费场景。
4. 融合互促,培育新业态。
工信部强调,将加大对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落实税收优惠和专项再贷款政策,以确保传统产业能够获得必要的资源,实现“老树发新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