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智能制造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关键窗口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已突破3.2万亿元,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超过2400亿元,超过140家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年主营业务收入跻身10亿元俱乐部。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在“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论坛”上强调,智能制造的核心要素是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他指出,要强化应用验证,以应用促发展;同时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研发与应用并重,才能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的发展。
“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是现代制造之魂,”张相木直言,“扼住了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就从源头上卡住了工业制造的命脉。”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装备和软件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战略性地位。
政策驱动与市场机遇并存,智能制造装备前景广阔
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工业和信息化部已会同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智能制造的创新发展进行了顶层部署。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表示,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统筹推进试点示范、装备创新、系统集成商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准体系建设等工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并联合印发了《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同时正在研究《推进装备数字化发展的意见》以及《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这些举措旨在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国产智能制造装备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政策倾斜应用端,强化“龙头”带动效应
尽管前景光明,张相木特别强调了两个关键点:
强化应用验证,以应用促发展: 将更多支持政策导向应用环节,鼓励企业将先进的智能制造装备和软件投入实际生产,通过实践来验证其性能、优化其应用模式,从而推动技术的迭代更新和市场的成熟。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头部企业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以及产业链整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进步,形成技术和产业的集群效应。
数字化融合:装备升级与价值重塑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建议,应高度重视智能制造装备的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与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装备的智能升级和价值重塑。这包括:
升级存量装备: 通过嵌入传感器、通信模组等智能部件或装置,对现有装备进行智能化改造。
布局新型装备: 融合新材料、新工艺,开发具有前瞻性的新型装备。
探索颠覆性技术: 加强对前沿颠覆性技术的探索,开发具有突破性意义的装备。
纺织智能制造的现状与挑战:从自动化、数字化迈向智能化
在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正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梅顺齐介绍,“双碳”战略正在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纺织领域涌现了一系列智能化生产线,涵盖了从纺纱、化纤长丝到针织、印染、非织造布、服装等多个环节。
然而,梅顺齐也坦诚地指出,尽管纺织智能制造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目前仍处于自动化、数字化的发展阶段,处于智能化的起步阶段。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尚未完全实现,尤其是在服装生产领域,“智能化”难度依然较大。目前,纺织工艺对单机智能化水平的要求有待提升,且核心部件/系统与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
产学研结合,以“大数据”保障装备可靠性与竞争力
面对挑战,梅顺齐提出关键建议:
加强产学研合作: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潜心进行纺织智能制造装备的试验和实证研究。
积累“大数据”: 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应用数据,保障装备的可靠性,提升加工质量。
形成核心竞争力: 充足的“大数据”积累,甚至可能形成企业独特的“技术诀窍”和产品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中国智能制造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并优化政策支持方向,聚焦应用落地与龙头带动,同时通过产学研结合提升装备的研发与实践水平,中国制造业必将迎来更加智能化、高端化、绿色的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