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工业体系中,工业母机扮演着“基石”般的核心角色,其技术水平和自主可控程度,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实力与发展韧性。近期,围绕国产工业母机的技术突破、市场格局变化以及资本支持,多位行业权威人士的观点和公开信息,勾勒出一幅国产机床产业在“卡脖子”难题上寻求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清晰图景。
航空工业背景下的坚实力量:中航高科的自主创新之路
作为我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重要成员,中航高科是我国机床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之一,特别是在摇臂铣床领域,无论是销量还是出口量,均位居国内前列。2023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达12.52亿元,同比增长8.36%;归母净利润更是实现3.34亿元,同比增长14.91%。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反映了中航高科在传统机床领域的稳健运营,也暗示着其在精密制造和技术升级方面的持续投入正逐步转化为市场优势。
民企崛起:国产高端机床市场的新驱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民营企业对国产机床的态度正发生显著转变,其尝试意愿的提升,为本土高端机床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 国海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本土工业母机市场需求结构升级的大趋势下,部分民营机床企业正悄然崛起。这些企业敏锐地抓住了行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将产品定位在中高档数控机床领域,并紧密围绕汽车、消费电子、高端装备等下游行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产品开发。
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和品质提升,这些民营机床企业的产品,在与同等进口机床的竞争中,不仅展现出价格优势,更在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支撑本土机床行业的骨干力量。
打破技术壁垒:关键零部件实现“破垄断”
“转台、刀塔、刀库”,这三种在工业母机中扮演着“心脏”和“大脑”角色的重要功能部件,在几年前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然而,如今,江苏古田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相雨表示,通过不懈的技术攻关,企业已经成功打破了相关技术的进口垄断。
无独有偶,昆山的一家民营企业翘楚——华辰装备(300809.SZ),作为国内高端轧辊磨床生产制造的领军企业,也于近日透露,凭借长期的技术积累,公司在高精度数控轧辊磨床等领域,已多次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攻克了多项“卡脖子”的高精尖技术。 这些自主创新成果,为推动整个机床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与资金“双保险”:加速产业链协同攻关
国金证券的预测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实现高端机床的国产替代,离不开产业链的成熟。展望后续政策、资金(如工业母机股权投资基金)的支持,预计除了高端机床本身,还将针对产业链中一些突破难度较大的环节持续加码。”
报告特别指出,数控系统因其软硬件一体化、高技术壁垒和高价值量占比,其国产替代的必要性最为迫切,由此带来的“卡脖子”风险,对国家建设安全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此外,丝杠、导轨、轴承等零部件,由于其制造工艺复杂、产品稳定性及可靠性验证周期漫长,单一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突破,需要较大力度的外部支持来联合攻关。 这些被视为“关键瓶颈”的环节,预计将成为后续支持政策和资金重点关注的对象。
百亿级基金注入:为工业母机发展“强链补链”
最新信息显示,一家规模达158亿元的工业母机股权投资基金已于今年2月完成基金业协会备案,并正式启动投资。 这支基金的成立,标志着资本市场对工业母机产业的战略性投入正在加速落地。
根据规划,该股权投资基金将重点聚焦高端机床、高端数控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先进检测设备与专用材料、专业软件和配套服务、解决方案以及下游优质客户这五大核心方向。通过精准的资本注入和战略性投资,此举旨在加速突破产业链中的关键瓶颈,推动整个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和技术升级,为实现工业母机的全面自主可控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随着技术突破的不断涌现,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以及强大的政策和资本支持,国产工业母机产业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有望在关键零部件领域 实现重大突破,为中国制造业的持续繁荣与升级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