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数据显示,7月中国制造业整体景气度出现转弱,产出和需求同步收缩,尤其是海外需求疲软对行业造成明显拖累。
根据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于8月1日公布的数据,7月PMI录得49.2,较6月下降1.3个百分点,已连续两个月跌入50以下的收缩区间。这意味着制造业活动总体处于收缩状态。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月制造业PMI则显示微幅回升至49.3,较6月上升0.3点,且连续四个月位于50以下,表明制造业仍处于收缩阶段,统计局数据与财新数据显示出一定的差异。
需求疲软引发的多重迹象
财新报告的各项细分数据显示,6月以来制造业需求持续疲弱,供给端也同步减缓。新订单指数和生产指数分别降至2023年1月和2月以来的最低点。企业反映,受市场疲软及客户需求下降影响,连续两月的订单增势转为下降。生产和产出随之收缩,外需成为主要拖累因素。
由海外经济下行预期引发的出口需求明显不足,7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下滑,降至2022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
就业、库存与供应链的多重压力
就业状况持续恶化,7月用工规模连续第五个月减少,但降幅有所收窄。企业减少招聘,主要考虑市场需求有限及降本增效目标。库存方面,积压工作保持稳定,但产成品库存首次升至荣枯线之上,显示产出超过销量的局面出现,部分企业称主动补库存意愿不强。
供应链方面,物流略显迟滞,7月供应商供货时间延长,创下半年内新低。企业反馈,由于需求低迷,部分供应商调整库存水平,也导致部分原材料供应短缺。
价格水平与市场预期
价格方面,7月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指数连续多月低于荣枯线,表明通缩压力仍在,且降幅逐渐缩小。大宗商品如工业金属价格持续下行,但整体需求不足限制了企业提价动力。
尽管如此,企业家仍保持一定乐观。生产经营预期指数虽有所回升,但尚低于长期平均水平。有部分企业对未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持担忧态度。
政策建议与展望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指出,7月制造业景气度已明显转为收缩,反映出宏观经济面临较大压力。中央政治局强调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困难新挑战,明确提出应“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尤其强调消费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他建议,政策应优先考虑需求端的发力——通过积极财政政策激发内需,提振市场信心。当前货币政策在改善供给端效果有限,需求侧的政策措施应成为重中之重。
总结:
总的来看,7月中国制造业表现出明显的疲弱态势,外需不足和内部需求减弱是主要原因。未来宏观政策应更加聚焦于刺激国内消费,提振市场信心,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动制造业逐步回稳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