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工业,是国家硬实力的基石,是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更是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当下,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迈入新型工业化的新征程。从全国范围的顶层设计,到各地层出不穷的大会部署,一系列战略指导和实践探索,正围绕着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打造、数字化转型的全方位推进,以及“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共同勾勒出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蓝图。
一、 擎旗先进制造业集群,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新型工业化的宏伟蓝图,离不开先进制造业集群这块坚实的基石。各地纷纷响应,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聚焦国家级和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绘制出了一幅幅生动的产业发展画卷。
• 江苏: 锚定“三大任务”(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强调集群思维,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和产业基础再造。通过强链、补链、延链,传统产业力求工艺设备升级、价值链高端攀升;新兴产业则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力争打造国际竞争力;未来产业则瞄准科技最前沿,抢占新赛道。
• 浙江: 紧扣“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战略,精准发力于万亿级产业集群(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物联、现代纺织与服装)和五千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高端新材料、智能光伏、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其目标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 重庆: 紧密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其发展路径聚焦于提升产业聚集度,增强产业链韧性,优化区域协同;强化产业创新,释放新动能,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培育优质企业,夯实工业发展根基;并优化产业生态,实现“软硬结合”,推进“产城融合”,增强保障能力。
• 河南: 采取分链实施的方式,聚焦重点细分领域,推动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并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和生产性服务业,力求制造业链群规模能级实现跃升。
• 陕西: 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以优化结构为目标,科技创新为引领,骨干企业为支撑,数字赋能为抓手,绿色低碳为导向,全面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甘肃: 强调转型升级,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尤其在石化、有色、装备制造等领域寻求提质增效。同时,加速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新材料基地。
二、 全方位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工业智能化升级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各地正围绕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将数字化升级推向智能化新高度。
• 江苏: 积极实施“三大行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并注重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打造数实融合强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推广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并将绿色低碳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绿色底色。
• 浙江: 全面推进智能制造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构建“数字技术+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形态,并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 河南: 抓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结合自身优势,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提升制造业链群的智能化水平。
• 甘肃: 深化融合发展,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促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赋能数字技术新模式。
• 云南: 以领航工程推动数字经济、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以及工业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以先导工程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卫星应用、氢能及储能等未来产业领域进行破冰抢滩。
• 河北: 持续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数字产业,扎实推进工业绿色发展。
三、 聚焦“专精特新”,激活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各地纷纷明确,将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 江苏: 坚持扩增量、提质量,引导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鼓励其成长为“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同时,提高中小微企业培育效率,打通其进阶式成长“快车道”。
• 浙江: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大力培育“专精特新”,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的“大中小+上下游“共生共荣”产业生态。
• 河南: 坚持抓大育小、梯度推进,育强“链主”企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实现链群企业共生共赢,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 云南: 着力大抓经营主体,以内培外引的方式,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
结语: 从江苏的“集群思维”到浙江的“415X”战略,从重庆的“33618”体系到河南、陕西、甘肃的特色化发展,中国各地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举措,积极投身于新型工业化的伟大实践。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转型升级的共同旗帜,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则为这艘巨轮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伟大变革,必将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