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密度已成为衡量顶级汽车生产经济体自动化水平的关键指标,而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由电动汽车(EV)雄心壮志驱动的深刻变革。
韩国:高密度领跑,德国、美国紧随其后
根据最新数据,2021年各主要汽车生产经济体的机器人密度如下:
韩国: 以令人瞩目的自动化水平名列前茅,每10,000名员工操作2,867台工业机器人。
德国: 以1,500台的机器人密度位居第二,展现了其强大的制造实力。
美国: 以每10,000名工人配备1,457台机器人的水平紧随其后,表明其在自动化方面的持续投入。
日本: 拥有1,422台的机器人密度,也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崛起之势,自动化投资迅猛增长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为772台,虽然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但其增长速度令人瞩目。2021年,中国汽车行业的新机器人安装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惊人的61,598台,占据全球机器人总量的52%。全球工厂共安装了119,405台机器人,凸显了中国市场在自动化领域的巨大潜力。
电动汽车加速自动化进程
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对电动汽车的扶持政策正推动汽车行业加速自动化进程:
欧盟: 计划在2035年结束销售污染空气的汽车,大力推行电动汽车。
美国: 设定到2030年实现电动汽车销售市场份额50%的宏大目标。
中国: 计划到2035年,所有在中国销售的新车都必须使用“新能源”,其中一半必须是电动、燃料电池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其余为混合动力汽车。
这些政策目标对汽车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加大对自动化的投资,以满足电动汽车制造的需求。
自动化应用:从装配到精加工,协同机器人成为新趋势
大多数传统汽车制造商已经广泛使用工业机器人进行基本装配。伴随着电动汽车的兴起,他们正在加大对以下方面的投入:
最终装配和精加工任务: 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开始采用协作机器人,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中小企业迎机遇:机器人小型化、易用性推动自动化普及
二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其中许多是中小企业)在完全自动化方面进展稍慢。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情况有望改变:
机器人小型化: 更小的机器人赋予了企业更大的灵活性。
适应性更强: 新的机器人能够适应不同的生产环境和任务。
易于编程: 借助更智能的软件和用户友好的界面,机器人编程变得更加简单。
资本密集度更低: 机器人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投资门槛,使得中小企业也能负担得起自动化设备。
展望未来:自动化浪潮下的行业变革
随着电动汽车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汽车行业的自动化进程将加速进行。机器人密度的提升,以及自动化应用范围的扩大,将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中国市场的快速崛起,更将为全球汽车行业的自动化变革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