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巨头纷纷布局“行业通用”云平台的浪潮尚未全面展开之际,市场已然悄然发生变化。一些敏锐的企业早已洞察到行业竞争正向“红海”演变,于是在年初便推出了价格更为实惠的通用型智能质检设备,并辅以灵活的租赁模式,迅速布局中小企业市场。这一行动不仅抢占了先机,也为行业树立了创新合作的典范。
领跑者之一便是成立于2018年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微亿智造。作为工业AI质检赛道中的新锐力量,微亿以“工小匠”这款通用型数字质检员,精准瞄准了激烈竞争的下沉市场。公司的布局考虑的不仅仅是市场份额,更着眼于打造一个涵盖中小企业的质检生态系统——用技术赋能企业,推动行业质量标准的升级。
微亿智造的市场部负责人叶思佳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坦言:“随着中国制造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产品质量已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从最初的生产流程管理和人员配置,逐渐演变为以质量为立足点。我们希望通过创新,将企业的检测能力和品牌信誉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她强调,微亿不仅要做好检测工具,更希望成为打造行业标准、树立品牌信誉的引领者。
基于已交付的1000余套AI智检设备和算法组件的丰富经验,微亿智造将“工小匠”的价格进一步压缩到市场最低点——行业定制机价格的三分之一,并引入租赁服务,极大满足了中小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的检测需求。如此实惠的价格和灵活的模式,使得企业无需高昂投入,即可享受到先进的智能检测技术。
叶思佳介绍,“这实际上类似于为设备付工资,每月提供连续7×24小时的检测服务,非常适合精打细算的中小企业。仅上线一个月,已有超过二十台‘工小匠’通过租赁模式投入使用,客户多在展会上发现我们的产品后,主动联系我们预约部署。这种市场反应超出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通用型设备,“工小匠”在算法设计上采用了领先的自适应AI技术。从设备到工厂的第一天起,经验丰富的质检人员就能快速进行“培训”。操作流程极为简便——只需“认识产品、拍摄设置、样本收集、缺陷学习”四个步骤,便可完成岗前培训,让非专业技术人员也能轻松驾驭。
这种“由工人自主喂养”的训练方式,不仅大幅降低了对高薪算法工程师的依赖,也大大缩短了部署时间。目前,“工小匠”最快可以在两周内完成调试并投入正式运行。这一切的背后,是微亿智造丰富的百万级缺陷样本库和自主研发的预训练模型为支撑的核心技术优势。
微亿的快速崛起,还得益于其精准的成长路径。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微亿便借助位于常州的一家“果链”企业,成功用80多台“工小匠”设备替代了工厂中的1000多名传统质检员。这个成功案例,让微亿在3C终端制造领域一战成名,也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客户的目光。随后,微亿智能在供应链中的推广迅速扩展,积累了大量的外观缺陷样本,为未来在其他国产行业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微亿的客户已不局限于消费电子产业,逐步拓展到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家用电器等多个行业。这也使“工小匠”的算法和硬件在多个领域实现多样化适配。叶思佳指出:“通过不断丰富的行业样本,‘工小匠’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实现精准检测。当然,在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中,为特定客户定制的检测方案仍然更具成本优势。”
然而,微亿也清楚自身的不足之处。虽然设备的硬件大部分实现国产化,但关键的机械臂部分仍依赖于进口品牌如发那科、那智、库卡等。对此,叶思佳表示:“今年我们将完成国产机械臂的适配和集成,争取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自主可控。这不仅提升产品的国产化比例,也为行业的自主创新提供坚实基础。”
未来,微亿智造希望借助技术不断突破,将“工小匠”打造成不仅仅是检测工具,更是中小企业提升品牌价值、实现智能制造的得力助手。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优质的技术积累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工小匠”正逐步引领中国制造迈向更高质量、更自主可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