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突飞猛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工业生产和高端制造的各个角落,引领着一场深刻的智能化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AI视为降本增效、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引擎。从政策层面看,对人工智能,特别是AI大模型的重视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紧随其后,5月5日召开的第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首次会议也强调,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至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
这些信号无疑为AI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许多人相信,AI大模型有望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催化剂。然而,正如古罗马并非一日建成,这场革命性的变革也注定是一个渐进且充满挑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AI工业应用的双重瓶颈:算力与数据挑战
尽管AI大模型在工业生产和高端智能制造领域的推广速度有望像早期智能手机普及一样迅速,但其规模化落地依然面临两大核心瓶颈。王晓玲指出,首要挑战是算力问题。要支撑大规模的AI模型运算,需要庞大的算力资源,并且这些资源需要以较低的成本通过云端解决,这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更具挑战性的是数据收集与治理。目前,工业领域的整体数据化程度偏低,大量生产过程数据仍依赖于人工输入和记录,缺乏系统性和实时性。要实现生产运营的全面可视化和数据化,王晓玲预计将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对于传统的制造业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传感器和微型服务器来抓取原始数据,随后进行梳理,最终上传至云端进行分析。这是一个耗资巨大且复杂的系统升级工程。
王晓玲进一步强调,这种巨大的升级需要制造业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本,而这通常需要企业进行长期的利润积累,以及私募股权融资或上市支持后才能逐步实现。这意味着,即使技术准备就绪,资本投入的门槛也将是许多中小企业迈向智能制造的巨大障碍。
“万亿级市场”背后:碎片化、非标化挑战下的逐个攻克
面对日益复杂且高度定制化的工业生产和高端制造需求,AI大模型还需攻克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难关。梅卡曼德机器人首席发展官韩卓在过去两年中拜访了约200个工厂,他的团队深刻认识到,“AI+制造业”虽被普遍认为是“万亿级市场”,但在开发者看来,这更像是“一万个亿级市场”。这背后的逻辑在于,工业领域充满了大量的非标应用和碎片化需求。
韩卓提到,许多海外工业机器人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往往会遭遇“水土不服”的困境。这是因为西方国家的工厂管理和生产流程往往高度标准化,而中国市场则充斥着大量的非标需求,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工厂的具体生产场景都具有独特的复杂性。这种非标性使得单一的标准解决方案难以覆盖所有场景。然而,这也正是机遇所在。韩卓表示,当前行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能够以标准化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各种各样的非标、细碎的应用需求,这无疑考验着AI技术的通用性、适应性和开发者的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平衡发展,步步为营
综合来看,AI大模型为工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将深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提升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场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从基础算力设施的建设,到全行业数据化水平的提升,再到资本投入的巨大需求,乃至应对工业场景的高度非标化挑战,每一步都需要长期的投入、持续的创新和多方协同努力。
AI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将是一个平衡发展和步步为营的过程。它要求技术开发者与工业实践者紧密合作,共同探索解决方案;也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提供积极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将AI大模型的潜力充分释放,最终将“工业革命”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深度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