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深圳光明区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崛起成为智能传感产业的创新高地。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光明区正积极拥抱智能传感技术的未来,为构建更智能、更互联的世界贡献力量。
智能传感器,作为信息采集、处理、交换和存储的“神经中枢”,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手机、电脑到智能穿戴设备,再到无人驾驶汽车,无处不在的智能传感器是推动这些技术进步的关键。它不仅仅是单一的元件,更是集成了各种尖端技术的系统级产品,包含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微处理器、驱动程序及复杂的软件算法。这种多元的集成特性,使得智能传感器的产业价值链条包含了材料、芯片制造、工艺开发、软件设计等多个环节,是名副其实的垂直整合型产业,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以及智慧城市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息息相关。
光明区之所以能够成为智能传感产业的沃土,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毗邻制造中心,紧靠珠三角发达的消费电子、家用电器和汽车市场,为该区域的产业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市场需求支持。此外,光明区位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汇聚于此,为原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目前,光明区已聚集一批在智能传感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企业,例如诺安环境、纽迪瑞科技、森世泰科技以及美思先端等,并培育了如欧菲光、信泰光学等在各自领域内颇具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光明区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工业产值达到了7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背后离不开良好的产学研基础和强大的产业需求支撑。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在智能传感产业的领先地位,光明区正积极推进各项战略举措。其中,规划建设总投资额达15.33亿元的8吋MEMS中试线,无疑是重中之重。这条中试线将配备先进的热电堆、MEMS压力、MEMS麦克风、MEMS惯性传感、微流控和微振镜等工艺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从MEMS工艺研发、中试到小规模量产的无缝对接服务,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并显著提升产业集群效应。
光明区深知,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因此,积极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通过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与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实现技术突破和自有专利的积累。纽迪瑞科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家专注于压感触控技术的创新企业,凭借其全球首创的“柔性压力感应触控技术”赢得了市场认可。其技术不仅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和众多国内外核心专利,还被多家世界500强企业采纳和商用,成功应用于众多品牌手机中。纽迪瑞科技的成功经验,离不开光明区原始创新氛围的滋养,以及科研人才的支撑。
光明区正积极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依托鹏城实验室、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科研机构,建设异质异构硅基光子芯片工艺平台、高端科研仪器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供保障。同时,坐落于光明区内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筹)等高水平大学,正在积极培养集成电路、智能工程、新材料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展望未来,光明区将继续聚焦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等关键环节,重点攻关核心智能传感器、特色工艺、先进封装技术、关键材料等领域。力争到2025年,将智能传感器产业的产值提升至百亿元级别,占深圳全市总规模的25%左右。一个充满活力、创新驱动的智能传感产业集群,正在光明区加速崛起,它将为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智能、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