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的转型浪潮中,智能化升级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然而,智能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更不是简单地堆砌高精尖技术。正如“高下相倾”所揭示的哲理,高端技术与务实应用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将“高下相倾”置于工业软件的语境下解读,“高”可理解为前沿技术,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以及部署在云端的平台化解决方案。“下”则代表着脚踏实地的工业软件产品,以及能够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两者之间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如阴阳相生,彼此补充,共同构筑起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基石。
云端与本地:并非二元对立
如今,工业互联网备受瞩目,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上云上平台”的模式。对于某些类型的企业而言,这无疑是降低IT成本、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上云可以显著减少在IT硬件、网络建设和系统维护方面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促进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实现供需信息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推动制造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涌现。
然而,对于大型制造企业,尤其是那些对可靠性、实时性和安全性有着极高要求的企业,盲目上云并非最佳选择。这些企业往往拥有复杂的设备种类和高度定制化的业务流程,需要更加灵活和可控的解决方案。因此,工业软件公司需要深入了解客户的特定需求,基于深厚的行业知识和经验,以工业软件为载体,在研发、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机-机互联、人-人互通、人-机协同,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因此,工业软件的部署方式,无论是选择云端还是本地,企业是选择上平台还是独立运行,都应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而不能盲目追求潮流,更不能拘泥于形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智能制造:始于“治聋治哑治傻”
在某些制造企业中,人们热衷于追逐机器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大上”技术,期望实现生产过程的“自感知、自分析、自决策、自执行、自学习”,打造无需人工干预的“灯塔工厂”。诚然,这些技术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过于理想化的生产模式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投资、高昂的风险和有限的应用场景。相比之下,企业更迫切需要的是能够切实解决当前问题的务实技术和产品。
几年前,工业界的有识之士便呼吁:“智能制造,未必追求高大上,可先从治聋治哑治傻开始。”一语道破了当前制造业的真实困境。
时至今日,绝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聋哑傻”的状态:机器与工作人员和外界缺乏有效沟通,各自为战,形同“聋”;设备运行状态、故障信息、生产数据等信息不透明,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反馈,如同“哑”;由于无法自动、及时地获取设备状态、生产进度和质量信息,决策只能依赖于人为数据,导致决策滞后、不科学,甚至谬误,犹如“傻”。
这种“聋哑傻”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必然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务实落地:从互联互通到智能协同
那么,如何“治聋治哑治傻”,让企业真正迈向智能制造?
第一步,是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借助设备物联网技术,将企业的数控机床、热处理设备、机器人等数字化设备连接起来,实现设备的网络通讯、数据远程采集、程序集中管理、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现和智能化决策支持。通过这种方式,设备可以从过去的单机独立工作模式转变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从“哑”到“智”的质变。
第二步,是构建智能协同的生产管理体系。通过MES制造执行系统,实现车间层面的精准计划、精益库存和精细化管理。MES系统能够整合计划、排产、派工、物料、质量、决策等功能,使各个岗位都融入到整个信息化系统中,实现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协同效应。企业可以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管理者可以基于实时、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做到“看得见,说得清,做得对”,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控。
这些技术和系统或许并不高大上,但却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帮助制造企业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企业未来的智能制造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正是“高下相倾”在工业软件发展过程中的深刻启示。
本土工业软件:易与难的辩证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古老的格言对于本土工业软件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本土企业需要抓住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采取精准灵活的竞争策略,化难为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例如,可以通过专注细分市场、提供定制化服务、构建开放生态等方式,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另一方面,本土企业也必须勇于肩负起历史使命,通过长期的深耕细作,打造出能够与国外巨头抗衡的自主可控产品,为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保驾护航。这需要企业持续投入研发,不断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本土工业软件企业的发展之路,既充满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只有坚持务实创新,才能在“高下相倾”的辩证关系中找到平衡,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智能化转型不是一场技术竞赛,而是一场战略升级。制造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业软件解决方案,实现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而本土工业软件企业则需要坚持务实之道,脚踏实地,不断创新,才能在制造业的智能化浪潮中乘风破浪,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