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在工业设计领域的投资比例尚不足1%。因此,为了提升并打造出更高品质的"中国制造"品牌,我们必须在此环节上做出更多努力。
为了解决如何从大国走向强国的重大课题,中国工程院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针对此提出了详细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将我国制造业强国建设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2025年前,我国应成功跻身于制造强国之列;其次,在2035年时,我国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应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中等水平;最后,在2045年之际,我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应跃升至世界制造强国的前列。
在上述三个阶段中,"第一步"也就是"中国制造2025"所设定的目标。据屈贤明先生向本报记者透露,"中国制造2025"主要包含以下四大亮点:首先,以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要任务;其次,积极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再次,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在十大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智能制造被视为"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在屈贤明先生看来,智能制造具有三重含义:一是产品的智能化,二是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三是管理及服务的智能化。
除智能制造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先生认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还需借鉴德国工业制造中的匠人精神。匠人精神,即是工匠们对自身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他表示,近些年来,许多制造业企业和员工在细节追求和把控方面有所欠缺,导致产品功能、质量、可靠性、工艺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
李伯虎先生进一步强调,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早已成为发达国家制造业竞争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工业设计的资金投入通常可以占据总产值的5%至15%,甚至有的国家能高达30%,然而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工业设计方面的投入却仅占总产值的不到1%。因此,为了提升并打造出更高品质的'中国制造'品牌,我们必须在此环节上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