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发展国内智能制造业时,应当双管齐下,既要迅速构建智能制造体系及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也需紧盯重要的核心智能部件、机械设备以及系统的自给自足化和产业化进程,只有如此,方能彻底打破高端制造业被他人牵制的困境。
近日,我与位于浙江某工厂就职的同学通电话,谈到了招聘方面的问题。令我惊讶的是,同学竟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他们的工厂现在已不再为员工的招募感到烦恼,这主要得归功于一批专门负责搬运、分拣任务的机器人。当我看到他发过来的图片和视频后,不禁感叹,这些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实在惊人!
这使我想起了之前在网络上看到的一则新闻,江西省南昌市的一家餐馆引进了机器人服务员,它们不仅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行进速度,还能与顾客进行交流。我深感科技创新的步伐之快,或许未来的出租车司机都可能由机器人担任。
近年来,“用工荒”和“用工贵”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劳动密集型企业。再加上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和市场需求的波动,在持续的经营压力下,许多企业,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开始尝试采用“机器换人”策略,即使用机器人或智能化设备替代人工操作。
“机器换人”策略一方面帮助企业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也激励企业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领域,从而推动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变革和创新。
尽管“机器换人”带来诸多益处,然而当前的推广普及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是“观望者众,实践者寡”。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与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密切相关。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各地区工业机器人销量需求增长幅度排行榜中,中国以高达54%的增幅荣登榜首,成为工业机器人最大的需求国。2014年,中国市场共售出工业机器人5.6万台,其中来自海外供应商的产品占据了大约70%的份额。在当前的中国市场,进口品牌机器人几乎垄断了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另外,由于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高昂的价格使得那些对“机器换人”需求迫切的中小企业只能望洋兴叹。
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仍需大力发展国内智能制造业,积极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我们必须既要加快建设智能制造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又要狠抓关键核心智能部件、装备和系统的自主化和产业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摆脱高端制造业受制于人的局面,尽早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只有这样的“机器换人”,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