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各大企业的对外扩张战略已经发生显著变化,由起初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低附加值的劳务输出,逐步转型升级为彰显我国企业科技实力、高端层次以及高技术含量的业务模式,如具备高经济附加值的自主承建EPC(交钥匙)、BOT(建设、经营、转让)等大型项目。然而,在这类高附加值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选择何种标准显得尤为关键。
近几年来,我国的核能发电技术、输配电成套设备、风能太阳能设备等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标准难题,这使得许多项目难以顺利开展,甚至中途夭折。西方的项目工程通常采用西方标准,并由西方监理公司进行监督管理,我国企业往往处于受制于人的不利地位,技术效果和经济收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种衍民早在去年的两会上便提出了《关于鼓励企业采用中国标准“走出去”的建议》,他指出,我国企业在推广“中国标准”的过程中历经艰辛,一旦涉及到行业标准问题,我国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特别是在电力、建筑、纺织、化工原料、电子元件等行业,面临着欧美联盟对西方标准的封锁与抵制,以及发达国家的质疑与不认同。一旦欧盟或美国新制定或修改某些标准,将直接影响到这些行业的整体生存前景。
“采纳其他国家的标准,意味着我国企业及其产品、装备需经过相关国家的认证。由于无法采用中国标准实现对外拓展,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正面临诸多劣势。”种衍民详细解释道,首先,成本增加。由于需要遵循国外的标准,我国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外国标准进行操作,这必然涉及到调整设计方案、生产工艺流程、质量保证体系、设备模具等一系列标准,从而使企业在中国标准中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无法得到充分运用,低成本、高效能、高性价比的优势无法得以展现。其次,价格下降。在国外标准的制约下,竞争对手能够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持续压缩、降低成本费用,导致我国企业在竞争中失去在中国标准下的价格优势。最后,主动权丧失。一旦采纳其他国家的标准,我国企业首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以获取认证,更严重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丧失了主导权。
依照中国标准推行“走出去”策略,从短期视角审视,该举将极大程度上协助企业进军海外市场,大规模获取境外工程订单,从而推动我国相关高附加值服务性商品的出口,包括产品、设备、原材料、技术以及人才资源与管理层级等各个领域。扭转以往单纯依赖低价竞争的狭隘施工承包方式,转为一种以设计理念深化、工程监理精细化为核心的高质量承包业务,从而为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与显著的经济收益。而立足于长期发展,秉持中国标准的“走出去”战略,有望借助中国标准的全球化推广,引领全球标准的革新与进步,为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争取到更大的话语权,不断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实际上,近些年我国设备制造业已逐步通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设计理念、实验验证、生产制造等多个环节的全面独立掌控,同时积极投身于标准制定工作之中。例如,西安西电开关电气有限公司凭借其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所积累的雄厚技术实力,成功参与制定了一系列特高压开关设备国家标准,如今正致力于参与制定特高压开关设备国际标准,为我国电力设备产业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份额。
当前阶段,中国标准“走出去”所面临的主要难题集中在文化差异、挑战欧美标准的传统模式以及语言沟通等方面。然而,中国标准“走出去”无疑是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主要瓶颈。对于企业而言,其首要任务便是全力以赴完成项目建设、拓展市场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