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二点所提到的问题,即国内企业存在的广泛的仿制现象,实际上,就历史角度而言,几乎所有国内企业的工业化进程皆源于此。最初起源于苏联向我国援助的156个重点项目,这些项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工业进步,然而同时间也埋下了仿制的引子。此外,自苏联的教育体制汲取灵感,我国本土的教育制度历经长久以来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如今仿制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曾从事过设计工作的我深感体会,例如早年机械设计过程中查阅机械设计手册时,这一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核心理念便是模仿式的设计。这种方式主要依赖于已有的成熟理论体系与设计方案,而创新则需要一定程度的突破,首要任务便是摆脱模仿式的思维模式。对于我们所在的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为何、企业纷纷倡导创新,然而企业内外的创新机制及基础却并不完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加以理解的问题,同时也需要企业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创新管理模式。创新需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且技术功底深厚的技术人员,然而在20年前,当我刚刚踏入职场,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工作时,仍需借助大量的计算书籍进行计算。然而现今的年轻一代,似乎更多地选择通过电脑下载相关数据,尽管如今的计算辅助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实际上,技术人员的计算能力正在逐渐减弱,导致他们从理论层面思考问题的机会日益减少。许多行业,如低压电器行业,均受到了这一趋势的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在推进自主经营创新的道路上,需要对此进行深刻反思,这也是整个行业必须认真对待并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教育模式之外,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都未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深入反思。如今,温州地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是反映出投资者们在管理思想上的粗放以及技术体系理念的整体下滑。经过多年的仿制历程后,重新回归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来,企业自主或联合设计推出新品,我个人认为,当前低压电器行业所面临的道路或许比五六十年代更为曲折,所需投入亦更为巨大。同时,观念也需要发生转变,各家企业应拥有一批强大的领导者和技术领军人物来引领变革,行业也需要提升整体协同合作的意识,在充分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实现集体创新。
我们同样缺乏深度的技术储备,技术团队缺乏梯队意识,板凳深度不足,一代又一代的人可能只是在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内容,这也反映出我们在研发管理方面亟待引入大量新颖的理念和意识。同时,我们也呼吁全社会真正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积累,毕竟许多企业已经将人事部门更名为人力资源部门。
就目前来看,低压电器行业每次新技术的引入或是新产品的推出,大部分源自跨国企业,而我们似乎总是扮演着跟随者的角色,进行仿制。尽管我们能够在仿制之后冠冕堂皇地宣扬其“独特性”,但实际上,我们已经在竞争中落败一步。在这个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时代,如果新产品总是由ABB或施耐德率先推出,那么这便意味着我们的企业创新能力尚显不足,这一问题确实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