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展览会上的一大亮点便是: 会展前期的两天内,参展商纷纷在自家微信公众号上为即将推出的新产品及企业活动进行了热烈宣传推广,同时还设置了多轮抽奖环节以吸引更多观众参与。例如,杰克机床主办方曾指出,只要关注并回复该企业的微信公众号,便有机会赢得价值不菲的pad mini。
然而,这种做法并非首次出现。陈华贵先生亦深知,新事物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创新,而创新的过程中必然潜藏着新的挑战。在他看来,对这些变化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才是真正的危机所在。
即便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新的商业模式也已悄然兴起。近期,国产品牌小米手机再次荣登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这次报道的焦点却不再是产品本身,而是聚焦于中国制造业的新兴模式——互联网模式。
据报道,小米研发团队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媒体平台收集并分析用户反馈,以此作为产品改进的重要依据。小米手机系统的更新内容中有近三分之一来自用户的建议和贡献。小米科技管理层表示,将用户视为朋友,根据他们的意见不断完善产品,这正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变革。
此外,节目还详细展示了海尔利用互联网资源平台开发新型环形风口空调的成功实践。海尔公司通过构建“全球研发资源整合平台”,向全球科研机构发布研发需求,从而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节省了大量成本。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对此表示,“如今,全球各地的优秀人才和资源皆为我所用,世界已然成为我的研发中心和人力资源库。”
综上所述,信息交流、知识分享的互联网思维正逐渐改变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格局。尽管有人可能对此持有异议,认为机床结构和技术经过长期验证,“难以再有重大突破”。
然而,笔者坚信,即便机床结构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未发生显著变化,新产品的涌现、新的加工工艺的发明同样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平板电脑的诞生不仅依赖于模具技术,更采用了整体铣削工艺;3D打印技术的问世更是令人惊叹不已。事实上,互联网的普及及其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早已对设计、物流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更不必说企业营销策略了。
早在2008年,同济大学张曙教授在当年举办的互联网大会上阐述了他对互联网对制造业影响的独特见解。他强调,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规模制造生产、资源共享、异地设计和制造等理念得以实现。
然而,时至今日,他当时所提出的这些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有人甚至认为,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可视为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步减少的背景下,充分挖掘和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红利的有效途径。
然而,对于从事实体经济的机床行业来说,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确保产品品质、消除支付风险、提供优质售后服务、提升企业信誉度等等问题,无疑成为了众多机床制造企业管理者和创新者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严峻挑战。